“建筑意”——林徽因小说创作的空间之维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徽因于建筑艺术的学识构架、美学眼光和其文学性灵的互相渗透、渲染,使得她的诗文中蕴藉建筑的想见,交融建筑的意象,流溢建筑的造诣。究及林徽因文学创作中建筑意蕴的真髓,便是文学空间中的建筑感,此种“特异的感觉”,即林徽因自谓“狂妄”的说法——“建筑意”——“在建筑审美者眼中,超出诗情、画意之外的一种锐感与愉快,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如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  笔者小心秉持本科学段建筑专业学习的基础素养,立足于文学本身,倚鉴美学、心理学、叙事学、哲学等理论,尝试对文学、建筑这两门艺术碰撞的火花,作出不仅止于表象上的指认解析,更是藉此以探求文学与建筑之间跨学科研究的更深层维度的可能。  论文思路构架围绕文学与建筑跨学科研究的可能与限度,执比较这一基本方法展开论述:在异中求同,寻找结合部;在同中索异,辨识差异性。  第一章首先关注林徽因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的空间意识:通过细读,指出在具体文本中她是如何神思汇通,实现物理空间——艺术空间、现实空间——心理空间、想象空间——存在空间的融合对接。以此种联通性得出研究对象的成立,与所执理论方法的可行,并不因文学、建筑所使用的媒介、材料的异质而失效。  第二章鉴于文学作为时间艺术,建筑作为空间艺术的特性,对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特质性的时间的空间化、空间的时间化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的存在方式:空间与时间都可被凸现一面,但时空终究合抱,呈现不可分割的状态。  第三章选取横向同时代的京派与新感觉派,纵向有一定传承关系的西方现代意识流,以及新月派的“建筑美”主张为比较对象,通过与具有空间感的文学流派作品和诗形“建筑美”主张的比较,廓显林徽因文学作品维度中确然的建筑感及其意义所在。  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空间感,以她的自觉而不自知,异同共存貌似悖论的意象粲然的映射出唯她而有的文学现代性。契于此,探究学贯文学、建筑的林徽因所营造的空间维度,豁现出更为广深背景的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师陀散文至今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或局限在对其“京派”散文特征的论述,或集中在其散文的乡土主题,从而遮蔽了师陀散文丰厚的精神内蕴与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得其散文未能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以其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独有的艺术特色。唐宋词中的帘意象描写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与丰富的蕴涵。本文以唐宋词中的帘意象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外在表现;它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它
期刊
《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中显示,10年来少年儿童在校的时间一直在缩短,但在校时间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孩子们的休息时间增多了。调查中发现,有39.3%的学生在非周末参加课外补习,而在周末这个比例则达到了49.4%。  “作业多”、“校外补课学习”、“娱乐生活过度丰富”是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因。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说:“有些家长没有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甚至自身
本文将从生存困境主题的角度探讨现代新诗。本文“生存困境”的概念是与人的生存维度相联系的,人生存在世界中面临几种基本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