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和对比右归饮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两种介入法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探讨这两种方法在促进再血管化、再骨化方面的作用及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毕格犬36只,随机分为6组: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血管介入组,骨介入组,右归饮组以及模型组各6只。采用液氮冷冻法造模,建立毕格犬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同时分离、培养、增殖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血管介入组采用Seldinger法行动脉灌注BMSCs,右归饮加骨介入组、骨介入组行钻孔减压后直接灌注BMSCs(细胞密度均为5×106-1×107/ml),介入术后,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和右归饮组予以右归饮灌胃100ml/日,治疗后一个月及二个月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股骨头大体、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以及VEGF、TGF-β的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和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达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①大体观察:各治疗组较模型组毕格犬跛行有改善,股骨头外形更圆滑,软骨面更完整; ②MRI观察:各治疗组较模型组不同程度改善,以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更为明显; ③组织病理学:各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结构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样以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更为明显; ④免疫组织化学: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较其他各组的 VEGF、TGF-β阳性表达率都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后二个月较治疗后一个月显著增高(P<0.01),但两组之间表达率在同一时间点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⑤荧光定量 RT-PCR:右归饮加血管介入组、右归饮加骨介入组较其他各组的VEGF、TGF-βmRNA表达量增多(P<0.01),且治疗后二个月较治疗后一个月显著增高(P<0.01),但两组之间表达率在同一时间点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①液氮冷冻法是可以成功地造成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②右归饮联合BMSCs两种介入法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显著,两种方法均能增强 VEGF、TGF-β因子的表达,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 ③右归饮可以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④右归饮联合BMSCs两种介入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优于单纯的骨介入和血管介入以及单纯服用右归饮; ⑤右归饮联合BMSCs两种介入法之间的疗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