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酸盐对高脂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来源 :武汉轻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388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氯酸盐是一种持久性的无机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具有较高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稳定性。这种性质导致高氯酸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高氯酸盐的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时可能需要双重打击,第一产生脂肪变性,第二暴露促使机体发生氧化应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质摄入过量,超重和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亚健康状态恰好满足了疾病发生的第一个条件,导致人对毒物的毒性作用更敏感。许多实验报道,低剂量的高氯酸盐对正常机体没有危害,那么在高水平脂质摄入状况下呢?因此本实验结合脂质摄入过量的全球大环境,结合液质联用技术进行靶向脂质组学研究,探究在高脂饮食摄入下高氯酸盐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1)选用48只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喂食含有10%脂肪的高脂饲料,并分别摄入0 mg/kg、0.1 mg/kg、1 mg/kg、10 mg/kg浓度的高氯酸盐。通过比较不同组实验小鼠的体重、脏器系数,血清中AST、ALT活性,TC、TG、HDL、LDL和MDA含量,以及葡萄糖耐受情况,初步评价高氯酸盐对高脂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2)测定小鼠肝脏中主要脂肪代谢酶CPT-1、ACC和FAS的酶活性,测定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3)利用LC-MS/MS研究暴露于高氯酸盐环境下的高脂小鼠肝脏靶向脂质组学,经过数据处理找出有显著性变化的物质,并且对它们所在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从脂质组学的角度探讨高氯酸盐对高脂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通过分析实验小鼠的肝脏脏器系数、油红O染色、HE染色以及血清中常规指标数据,发现暴露在0.1 mg/kg剂量高氯酸盐环境中的高脂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说明0.1 mg/kg剂量高氯酸盐对小鼠脂质代谢无影响。观察血清指标以及染色切片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摄入1 mg/kg和10 mg/kg剂量高氯酸盐的小鼠血清中TC、TG、HDL、LDL、MDA含量升高,肝脏脂质积累明显。当高氯酸盐剂量大于1 mg/kg时可对高脂小鼠肝脏造成损伤,10 mg/kg剂量高氯酸盐对小鼠健康影响更显著。(2)分析了小鼠肝脏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通过分析CPT-1、ACC和FAS三种酶的活性水平,发现高氯酸盐可能会促进脂肪的合成。随着高氯酸盐浓度的增加,C16:0、C17:0、C18:0、C20:4和C22:6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C16:1、C18:1和C18:2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水平上SFA呈现下降趋势,UFA呈现上升趋势。(3)利用LC-MS/MS技术做高脂小鼠肝脏的靶向脂质组学研究。建立能同时测定PG、PC、LPC、PE、SM和TG这五类脂质的检测分析方法,并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在检测的35种脂质代谢物中,有25种目标代谢物在三个实验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G(16:0/16:0)、PG(18:2/20:3)、PG(16:0/18:2)、PG(18:0/18:1)、LPC(22:6/0:0)、LPC(20:0/0:0)、LPC(20:1/0:0)、LPC(20:4/0:0)、PC(18:1/14:1)、PC(2:0/15:1)、PC(18:0/14:0)、PC(22:1/14:0)、PC(3:0/16:0)、PC(6:0/13:1)、PC(14:0/14:0)、PE(20:3/15:0)、PE(18:0/18:2)、SM(d18:1/16:0)、SM(d18:1/19:0)、SM(d18:1/16:0)、SM(d15:3/24:0)、SM(d18:1/24:2)、TAG(54:4/FA18:1)、TAG(50:2/FA16:0)、TAG(54:4/FA18:2)、TAG(54:5/FA18:1)、TAG(54:5/FA20:4)、TAG(54:5/FA18:2)、TAG(52:5/FA18:3)、TAG(52:4/FA16:0)、TAG(52:4/FA16:1)、TAG(54:3/FA18:1)、TAG(52:2/FA16:0)、TAG(52:2/FA18:1)和TAG(52:5/FA18:1)。其中PG、TAG在三个实验组中呈上调趋势。PC、PE类物质既有上调也有下调。LPC较对照组下调。结果表明高氯酸盐主要影响了C57BL/6J高脂小鼠肝脏中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其他文献
湿面条由于其制作的简易性与食用的营养性,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目前湿面条的生产多为小作坊手工制作,存在诸如卫生条件差、面条质量无法保证、整体产率过低等问题,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条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的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并对其中的关键工艺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国内外制面工艺和湿面条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设计
当前路面修补材料多以水泥材料为主,存在以下问题:凝结时间长,早期强度低,耐久性差。这就推迟了路面开放交通的时间。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偏高岭土,水玻璃,氢氧化钠,水泥作为基本原材料制备地聚合物快速修补材料。首先设计正交实验,确定了对地聚合物砂浆强度影响最明显的因素为水泥掺量和激固比。然后通过添加五种不同掺量(30%、35%、40%、45%、50%)水泥和五种不同激固比(0.15、0.20、0.2
板柱结构因其空间利用率高,布置灵活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多种建筑中。但其中的板柱节点因缺少梁的围固,同时还有轴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组合下的多种工况,导致其易发生冲切破坏。目前,有关该节点冲切的研究,无论是受力机理还是承载力计算,都较为欠缺,因此本文选取该节点冲切破坏的受力性能为研究内容。凭借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本文对三种工况进行了研究,它们是:轴向荷载下,轴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作用下柱底只受压与不平衡弯矩
深度学习发展至今在图像生成、图像迁移等范畴取得了出色的结果,然而如今研究与进展更加趋向于大规模数据的支撑,深层网络和大型数据集对样本集的获取和标注表达了更多需求。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缓解样本数据不足对训练的影响,但是其本身梯度易消失爆炸、模式崩溃、生成器和判别器不易收敛的问题极大影响了生成质量与效果。为了找到一种有效提取图像特征,提升网络性能与生成质量,解决人工标注样本标签困难的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
麦麸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副产物,易于获取,且富含大量营养成分,其中的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抗炎、抗突变和抗癌作用等生物活性。挤压处理能够改善麦麸食用品质,延长货架期,同时提高其中酚类化合物的可提取性。目前已有挤压处理对小麦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影响的相关研究,但对其具体酚类化合物组成的影响以及抗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很少见。本文以冀紫439黑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
目的对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一般资料对其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探讨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室,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为: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SED)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现为推动优质再生稻种植,本试验就头季稻和再生稻加工品质和基本成分、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淀粉的结构和功能三部分进行探索比较。第一部分比较了头季稻和再生稻的加工品质和基本成分。从加工品质方面来看,相比于头季稻,Qy和Flyx再生稻的出糙率分别下降了10.72%和6.07%,整精米率提高了2.60%和0.41%,垩白粒率降低了43.48%和3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内的兴起和应用,建立一个能为不同设备提供数据的监控系统己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物联网中人到物(H2T)之间的互联与交互问题,进一步去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设备主体信息数据获取的便携性与交互体验,本文以当下比较热门的增强现实技术为主,利用移动端的便捷性,将工业物联网与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在一起,采用Android Studio与Unity3D软件开发工具,结合Easy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简称COVID-19)爆发以来,我国对于疫情的防控极为重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五湖四海汇聚到校园之中,具有很大的人群流动性和人群密度,因此大学校园疫情的防控显得极其重要。体温信息是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角色,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温方式是手持额温枪进行测温,采用纸质表格人工记录。大学生人数众多,使用这种方式不仅测温准确性较低、效率较慢,而且还会存在交叉感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