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类燃料火焰传播对爆震燃烧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动机的增压小型化使燃烧过程中易形成爆震,对使用燃料的抗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醇类燃料作为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较高辛烷值,且有益于清洁燃烧,所以本文基于甲醇和乙醇这两种低碳醇,结合三维小型化发动机模型,模拟醇类燃料对于汽油机爆震燃烧的影响,并对比两者抗爆性的优劣。本文首先在在Chemkin-Pro软件中建立定容绝热的燃烧模型计算醇类和汽油混合物的点火滞燃期,采用层流火焰速度计算模型获得醇类对汽油层流火焰速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比例的掺混比探讨醇对汽油这两种燃烧特性的影响,并将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得出掺混燃料点火滞燃期和层流火焰速度分布规律。然后基于三维模型,首先不考虑进排气及混合气形成,在爆震工况下探讨甲醇/乙醇与异辛烷不同比例掺混后对爆震燃烧的影响。主要从缸内压力震荡来判断爆震强弱,利用缸内温度、燃料消耗、自由基含量和温度压力云图分析爆震过程,探寻不同掺混比例对爆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气完全均质的模拟条件下,爆震起始于火焰前锋和活塞之间的未燃区,随后的压力波与火焰前锋的相互挤压逐渐加强了能量释放,最终导致强烈的爆震;甲醇和乙醇的添加抑制了爆震强度,推迟了爆震起始时刻,这主要得益于醇类的加入与异辛烷在低温反应中存在竞争,导致异辛烷消耗变慢并延长了低温反应,但醇类的点火延迟特性导致更多的醇会略微增强高温燃烧反而增强爆震;对于H和OH这类快速消耗型自由基主要与燃料消耗相关,醇类的加入抑制了异辛烷低温消耗降低了消耗型自由基生成;对于H2O2和CH2O这类累积型物质,添加的醇越多中低温积累越多,但进入高温分解就越迅速,反而促进燃烧。为进一步接近真实燃烧过程,在考虑混合气形成的直喷条件下,研究甲醇/乙醇和异辛烷掺混燃料在爆震和临界爆震状态下的燃烧规律。在爆震条件下,主要考虑火焰核心的传播过程,结合醇类燃料的消耗速率,找到甲醇和乙醇在此条件下促进爆震的原因;其次在临界条件下,从归一化热释放速率与燃料的消耗速率入手,结合温度和活性自由基分布云图,对比分析甲醇和乙醇抗爆特性的优劣。研究表明:在直喷形成的均质混合气中,醇类的高温燃烧比在第四章完全均质下更迅速,点火时刻较早情况下,醇类加速了火焰前锋和压力波的作用导致爆震增强,甲醇的加强作用更明显。在临界爆震点火时刻下,乙醇较甲醇滞燃期短热值高,较异辛烷含氧高,所以易在此条件下诱发轻微爆震。甲醇的高含氧增加了火焰锋面的燃烧速度,但是其低热值在临界条件下无法增强热释放,加速压力波的震荡。因此在临界条件下,甲醇比乙醇抗爆性能优异。
其他文献
地震储层预测通过使用地震数据或者优选的地震属性获得断层、储层岩性或者储层参数。然而,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探对象已由常规油气藏逐渐向裂缝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转变,传统储层预测方法的精度和效率已经满足不了对这些油气藏的预测要求。因此,发展高精度自动的断层识别和储层岩性预测技术对油气勘探开发有着重大意义。深度学习算法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非常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卷积神经网络只需用已知的模式对
零维碳基荧光纳米材料,如碳点(carbon dots,CDs)、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是荧光纳米材料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相比较其他荧光纳米材料,如有机小分子纳米材料、半导体量子点、贵金属荧光纳米簇等,具有成本低、毒性低、溶解性好、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性好、荧光信号稳定等诸多优越性质。因此,零维碳基荧光纳米材料被广泛运用在传感检测、生物成像(细胞、活体)
营17断块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东营穹隆背斜带的北侧。本文充分利用了岩心、测井和录井资料,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识别、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沙河街组二段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通过对营17断块沙河街组二段的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研究,研究区地层东高、西低。沙二下亚段的地层起伏程度大,上亚段地层起伏程度相对较小;根据沉积相标志与测井相识别出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类型,确定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研究区内
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包括砂岩和碳酸盐岩气田,其中砂岩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高含蜡等特点,同时含有CL-、CO2等酸性腐蚀性介质,实际进站温度比开发方案预测高20℃,从而导致脱水脱烃处理达不到设计规模、集输与处理系统腐蚀严重等问题,为气田运行带来很大安全隐患;碳酸盐岩缝洞型气藏具有连通性差,油、气、水关系复杂,单井产量递减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油井产能、稳产时间等关键设计指标较难准确预
《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荀子》又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世间事,大抵都可以在"变"与"不变"间探究其原理。回顾中共党史,入党誓词先后有过数次修改,这是其"变"。而每一版誓词中,"纪律"二字都是被着重强调的关键词,这是其"不变"。从创立第一天起,纪律建设就一直是中共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党之初,中共即以严格的纪律和规矩立党。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只
期刊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有助于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化、地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烃源岩生烃史,结合储层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综合确定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成藏期,明确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研究区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在满加尔坳陷和阿瓦提坳陷,加里东中-后期、海西中期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是其三次主生烃期,满加尔坳
黄河冲积粉土遍布山东省多个地区并且多属于C组铁路路堤填料,根据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必须经过改良后才可使用。本文针对木质素-石灰改良黄河冲积粉土,进行了一系列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动应力、改良剂配比、围压和压实度对木质素-石灰改良黄河冲积粉土累积塑性变形、滞回圈和回弹模量的影响;分别应用安定理论和能量耗散理论,对试验试样的安定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安定状态的试样,建立了能够体现其应变发展特点的
随着国内外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构造调节带作为一种重要的油藏控制单元逐渐被专家学者重视。惠民凹陷位于济阳坳陷西南部,内部断层十分发育,多性质、多方向、多期次活动的断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调节带,控制了油气的运聚成藏与时空分布。本论文利用惠民凹陷三维地震、钻井、录测井、油气藏以及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对构造调节带进行了识别和划分,并分析其发育演化特征,建立了演化模式。基于典型区带的系统解剖,明确不同类型
裂缝作为油气存储空间与运移通道对非常规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由于储层中发育裂缝,不同方位观测下地震响应特征出现差异,基于地震响应的方位各向异性,可构建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对储层裂缝进行预测。传统储层裂缝预测方法仅局限于小炮检距范围的方位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造成深部层系储层裂缝预测精度较低。因此,发展适用于深部层系裂缝型储层方位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考虑弹性参数扰动项对纵波
随着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国际石油形势的日益严峻,山地、沙漠等复杂地区成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深层油气勘探也日趋成为国内外地球物理学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但是,上述两种情况下地震数据有效信号较弱,信噪比较低,对数据的优质成像难度较大。共反射面元叠加和CRS层析速度建模方法,在对数据信噪比带来提升的同时,可解决弱信号同相轴识别困难所导致的速度建模难题,能在低信噪比数据勘探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