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叶性状是由于花色苷的积累所产生。花色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在植物光保护、抗寒、抗旱等方面均具有重作用。因此,在农作物育种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针对芥菜型油菜紫叶突变株1280-1的叶色性状,在明确其叶色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紫叶性状与叶绿素、产量的关系,同时对控制紫叶性状的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结合花色苷代谢途径基因,初步预测了控制该紫叶性状的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田间观察结果显示,紫叶突变株1280-1子叶期即表现紫色,但第一片及第二片真叶均为绿色,随着叶片生长,第一片及第二片真叶叶缘、叶脉开始显现紫色。至三叶期,所有叶片颜色均呈现紫色并持续至现蕾期。由现蕾期开始,经初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紫叶颜色开始逐渐变淡。于成熟期,所有叶片只在叶缘及叶脉处呈现出紫色。 2.通过与芥菜型油菜绿叶亲本多室、富源的遗传分析表明:紫叶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结合近等基因系中不同基因型花色苷含量的测定结果,进一步得出,该紫叶性状由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3.对 BC5代分离群体中紫叶单株与绿叶单株的叶绿素含量、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紫叶与绿叶单株叶绿素含量、产量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紫叶性状对叶绿素、产量无显著影响。 4.通过筛选已经公布的白菜、芥菜型油菜遗传图谱,利用4对IP及SSR标记将紫叶基因定位到芥菜型油菜B2连锁群上。在此基础上,利用比较作图手段将紫叶基因BjPl1进一步限定到0.7 cM的遗传距离内,在芥菜型油菜基因组信息公布后,通过标记序列比对及新标记的开发,将紫叶基因BjPl1缩小到225kb的物理区间内,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 B2-9与 PLC871,其对应的物理位置为17.74-17.97Mb。 5.采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的对控制紫叶性状基因进行定位,结果显示:28个候选区间在99%的置信区间内大于阈值,其中21个候选区间位于B2染色体。结合分子标记定位结果,将紫叶基因BjPl1定位到B2染色体上总计64 Kb的区间内。 6.将紫叶基因候选区间的序列提交到拟南芥网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候选区间均比对到拟南芥第一号染色体上,共含有12个拟南芥同源基因。其中17.74-17.78 Mb的区间内含有8个同源基因,分别为蛋白质泛素化相关基因,尿酸酶基因,脂氧合酶基因及一个未知功能基因。17.93-17.96 Mb的区间内含有4个同源基因,均为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分别为 At1g56650, At1g66390, At1g66370和At1g66380,上述基因编码R2R3-MYB类转录调控因子,作为正向调控基因参与到花色苷代谢途径中,因此,推测紫叶基因BjPl1可能位于总计27 kb的物理区间内,对应的物理位置为B2染色体上的17.93-17.96 Mb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