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的发现及其临床意义;iASPP基因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ma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FLT3属于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FLT3与其配体(FL)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FLT3基因突变时,可导致非配体依赖性磷酸化,破坏正常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此过程与白血病发生有关。关于FLT3突变的白血病病人的研究多集中于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而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FLT3突变病例发现很少。本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检测,探查FLT3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突变(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FLT3—ITD)与ASP835突变(mutation in the tyrosine kinase domain,FLT3-TKD)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群是否同样存在,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提取病人骨髓细胞中的人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分析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对检出的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PCR产物进行分析,将PCR产物连入pMD18-Tsimple载体,送测序分析。分析检出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疗效、预后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在所检测的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中发现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病人2例,ASP835突变病人一例。 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人FLT3基因突变的PCR产物连入pMD18-Tsimple载体,送测序分析。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的检测结果,病人基因组DNA中确实存在FLT—3突变。病例1 FLT3基因第71389位到第71480位出现一个长度为92bp的内在串联重复;病人2 FLT3基因第71421位碱基开始到71443位碱基出现一个长度为22bp的内在串联重复,并在此后插入ATAT4个碱基;病例3 FLT3中D836的位置第87054位A→T密码子从GAT变成了GTT,即从天门冬氨酸突变成了缬氨酸。两例FLT3/ITD+的序列均涉及富含酪氨酸残基的序列—589YFYVDFREYEY599,一例FLT3-TKD的ALL病人和AML一样也是发生在最常发生的ASP835突变。 分析此三例病人临床资料,FLT3突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初发病时都为青少年时期,发病时白细胞总数可以高,也可以较低。除一例放弃治疗外,另外两例病人均在第一诱导缓解疗程后获完全缓解。 结论: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一样,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中也存在着FLT3突变,但发生率较前者降低。由于目前病人样本数较少,尚没有发现ALL病人FLT3突变共同的临床特征,但从此三例病人看,目前为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LT3突变的出现与治疗难易程度和预后无关。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探讨iASPP基因与细胞DNA损伤后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关系。 研究方法:p53基因是目前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p53功能的正常进行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iASPP是ASPP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与ASPP竞争性结合p53来实现其抑制作用。过表达iASPP基因有可能会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现象的存在。 本文用iASPP—FL(iASPP基因全长)及iASPP—SV(iASPP基因剪接体)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分别转染MCF—7细胞,转染后用Geneticin(G418)压迫细胞生长,极限稀释法培养单克隆细胞。在获得单克隆细胞以后,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予以鉴定,筛选,获得成功转染空载体及目的基因并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iASPP—SV1、2及iASPP—FL1、2。 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株为对照组细胞,对转染空载体和iASPP基因的单克隆细胞株分别进行137铯放射及依托泊甙(VP16)处理,以造成对细胞DNA的损伤。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遭受不同剂量组的DNA损伤打击后的各细胞株凋亡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碱性单个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WesternBlotting方法对各细胞株进行检测,观察各细胞株是否存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及其之间的区别。 结果: 1.在给各组细胞以不同剂量的137铯放射及依托泊甙(VP16)处理后,用Annexin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改变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CF—7细胞株对照相比,转染iASPP—FL及iASPP—SV质粒的MCF—7细胞株在遭受同等剂量的DNA损伤后凋亡细胞比例减少。 2.在给各组细胞不同剂量的打击造成DNA损失后,经过细胞传代,iASPP转染后的细胞株依然保留有部分DNA损伤的标记。免疫组化显示iASPP—FL及iASPP—SV各细胞株和对照组细胞相比较,H2AX所标识的绿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Western Blotting也证实了前者比对照组细胞H2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碱性单个细胞凝胶电泳显示在遭受DNA损失后iASPP—FL及iASPP—SV各细胞株比对照组存在更加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证明前者的DNA断裂等损伤更明显,基因组不稳定性更为显著。 结论:iASPP基因可以导致细胞受到严重的DNA损伤后的凋亡数目减少,躲避了凋亡,从而使细胞群体中保留DNA损伤的细胞比例增加,进而导致生物体基因组不稳定性持久存在。
其他文献
主题学习课堂要保证让学生有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教要在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一切的教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学切忌广而浅,要精而深,抓核心概
回忆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除了做题就还是做题。记得那时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我要是当数学老师,就决不布置这么多作业,让学生们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细想想,教师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实在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引起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
高速发展的社会给当代的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他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有效推进初中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文明校园创建显得尤为重要。典雅恬静的文明环境对人品行的修炼、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身心的愉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时
期刊
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保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与“管理”。在学校管理体制中,后勤工作看似复杂、烦琐、无章可循,但却有它的特殊性和科学性。做好学校后勤工作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充分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促进学校优质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发挥后勤在学校工作中的先行性、服务性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好后勤管理工
小学教育阶段不光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让他们养成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知识,还是为了帮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小学是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节内容定语从句是基础语法,基础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知识是为了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通过定语从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考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型中长句的理解困难,可以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写对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帮助你高考英语作文得高分,完成高中新课改的能力考查目标。  从初二到高中三共五年的时间里,学生在练习、课
摘 要: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1)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定。(2)自身环境的影响。(3)缺乏对英语用途与前景的了解。(4)英语学习中的“难记易忘”现象是师生双方都极为头痛的事情,英语成绩差,在我们农村中学更显得严重些。解决办法:加强教师责任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学 主要问题 改进 教学活
摘 要:兴趣,是理想的灯塔;兴趣,是生活的宝藏。兴趣,是一种甜蜜的牵引。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