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实施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补贴政策以来,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七年的增产,农民收入也实现连续七年较快增长。这些补贴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惠农政策之一。然而,一方面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种紧平衡状态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而且我国人口众多,一部分粮食又用做饲料、生物能源等,因而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农民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来看,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而且由于受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者粮食补贴是一个长期问题,我国新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还只是初步建立,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完善。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从经济学角度对粮食补贴进行了理论解释。从粮食产业的基础地位、粮食产业的弱质性、粮食产业的正外部性、工业反哺农业论及战略性贸易理论等对粮食补贴的实施依据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的现实逻辑。二、对建国以来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了解了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发展变化的脉络。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体系框架,包括专项生产性补贴政策、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三、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农户生产行为决策模型及统计软件等工具,分别对专项生产性补贴政策、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进行了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为:一是生产性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粮食单产,改善粮食品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行显著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它们的政策目标;二是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的实施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对农民增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相当有限;三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粮食产量,托住粮食市场价格,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基本实现了该政策目标。四、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并以各国粮食补贴政策目标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各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脉络及相应的粮食补贴方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这些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五、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目标,认为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目标需要调整为以实现农民增收为首要目标,粮食安全为次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实现农民增收为首要目标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并就提高粮食补贴政策效率提出了下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