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隐喻在语言学家眼中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我们的概念体系得以建立的根基,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隐喻实现的。因此,隐喻被认为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空间域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域,因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所以,人们的基本认知域是空间域,而其它的目标域都是通过隐喻形成的,从根本上讲都是抽象的,如时间,因果等。因此,空间隐喻是通过我们把空间关系映射到非空间概念形成的。空间隐喻的分析和解释是借助于意象图式的必要参数:射体、陆标和路径。本论文旨在通过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多义词under进行研究来探明其各义项之间的内部联系,进而建立起under整个语义关系网络。首先,将含有under的所有句子从语言材料即两部经典小说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提取出来并进行汇总,然后,通过对其所在域的辨别将其分为空间语义和非空间语义,之后,多个空间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被发掘,继而,通过对非空间语义所在的句子进行详细分析,探讨非空间语义与空间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构建起多义词under的语义关系网络。为了便于从体验的角度研究空间介词,本论文把空间方位进行了重新分类,即垂直和水平两种,水平关系又进一步分为前后和左右两种。在体验哲学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解释和证明这一映射过程,对under各语义之间的根本关系和相似性进行深入探究,使under的空间和非空间语义的内在体系得到了发掘。通过对两部小说中under的空间语义的研究,其空间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揭示,并且原型语义被提炼出来,因而首先建立了under的空间语义网络,即以原型语义为核心的五大空间语义体系。接下来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under的非空间语义,得出七类非空间语义,并建立了非空间语义与五大空间语义之间的内在隐喻关联,从而,最终建立了由十二个语义项构成的under的较为全面的语义网络。这一语义网络的建立主要有以下意义。首先,这一under的语义网络较此前的更加全面、深入,也更加系统,也为其他介词的语义研究提供了范式。与此同时,本论文为隐喻在词汇意义拓展中的作用做出了更为有力的证明;并且,也证明了意象图式在隐喻意义的形成和解释方面的作用。此外,这一研究有利于提高介词under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为字典中各义项的排列提出了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