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层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央企业财务数据的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管层股权激励机制自上世纪后半叶起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近十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一直探索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项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内部治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这一机制的选择在现实中的实际执行效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我国公司制改革的进程中,关注股权激励机制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股权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契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   第一是我国中央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政策及实施的现状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企业为样本,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详细的分析了我国中央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现状。   第二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应分析。本文以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的31家上市中央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是否能提高中央企业的业绩作出分析说明。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用因子分析对各主成分进行因子载荷分析,得出各因子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中的载荷,根据各因子的载荷赋予各相关指标不同的权重,综合出企业的综合业绩。其次,在没有控制变量和引入控制变量两种情况下分别对总体样本的高管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通过控制某些变量,对高管层持股比例的平方与企业业绩是否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进行了偏相关分析;最后,分区间进一步对高管层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得出研究结论:首先,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其次,在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中央企业中并不存在高管层持股“区间效应”;第三,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综合业绩之间也不存在二次的曲线相关关系。文章分析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且提出政策性建议。   最后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并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以
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动了各个行业与领域的高速发展.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工作只有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数据
智能传播时代,数字媒介发展为现实社会构建了一个以网络传播符号代替现实本体沟通与交往的网络社会,即虚拟社会.虽然虚拟社会的行为主体仍是处于现实世界中物理存在的人,但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工业生产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钢铁企业已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因此,对一个钢铁企业来说,仅仅更新陈旧的设备是不够的,尤为重要的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