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一切改造中国的政治方案都要接受这两大历史主题的检验。本文以救亡、启蒙和民主的内在联系为主线,通过分析器物救亡、制度救亡、文化救亡的民主启蒙和政治实践,阐释西方民主让位于马克思主义民主、人民民主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第一章主要研究民主在近代中国提出的历史依据、任务和规定性。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民主启蒙可以唤醒群体意识,实现合力救亡;民主革命通过建构民主国家可以消除中西之间在制度上的代差;在民主制度的崭新平台上可以生成崭新的意识形态,达成新的社会认同。在回应救亡与启蒙两大历史主题的过程中,中国民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展现出救亡与启蒙的规定性。第二章研究在器物救亡阶段,随着采西学、制洋器由口号到实践的深化,现代意识启蒙在近代中国起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虽然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是,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第三章阐述在制度救亡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民主救亡接力。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民主启蒙浪潮,另一方面民主启蒙落后于民主救亡的事实也显露出来。第四章研究在文化救亡阶段中国民主启蒙指导思想的转变、中国民主革命领导力量的转变。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登上了民主革命的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救亡与启蒙的新局面。第五章研究救亡与启蒙对民主的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转变为民主现实的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合力救亡的形式、在民主主体的阵容、在政党制度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满足不了救亡与启蒙对民主的要求。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民主救亡和民主启蒙的旗帜,经过土地革命的坚守,抗日战争的转折,解放战争的决胜,中国人民的救亡与启蒙终于造就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救亡、启蒙、民主三者矛盾运动的历史结果。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支撑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展现了它对推动人类民主进程的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