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西他沙星系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性或厌氧性的G+或G-菌、非定型菌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尤其是对肺炎球菌(含青霉素耐药性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肺炎球菌)及肠球菌属、绿脓菌及大肠菌(含喹诺酮耐药性大肠菌)显示比其他的喹诺酮系抗菌药更强的抗菌活性。西他沙星对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具有双重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较同类抗菌药物强,文献报道对肺炎链球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抑制活性分别是左氧氟沙星的17和4倍、环丙沙星的120和1.5倍、莫西沙星的14和2.5倍。日本第一制药三共株式会社首研的西他沙星口服片剂和细粒剂己于2008年6月在日本上市,口服剂量从25 mg至200 mg,主要适应症为呼吸道及尿道相关感染性疾病。在日本进行的10项临床试验及在13项体外进行的药学研究均显示,西他沙星治疗安全。基于此,国内某公司研发的西他沙星颗粒剂(化学药品第3.1类),在完成临床前各项研究,并取得SFDA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后,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有关要求和规定,进行西他沙星颗粒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血浆、尿液样本中西他沙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确证。采用安捷伦1290 Infinity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美国应用生物公司的API 4000三级四极杆串联质谱仪,经甲醇沉淀蛋白预处理后,取上清进行生物样本分析,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SB C18柱(2.1 mm× 50 mm,2.7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38:62,v/v),流速为0.5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化,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为西他沙星m/z410.1→392.0、内标(莫西沙星)m/z 402.2→384.1。方法学确证结果为:空白血浆和尿液中西他沙星和内标峰形良好,无杂峰干扰测定:测定血浆和尿液中西他沙星浓度的标准曲线分别在10.00~4000 ng/mL和0.250~200 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分别为10.00 ng/mL和0.250μg/mL;西他沙星在血浆和尿液中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7.4%~100.6%和94.0%~98.2%;血浆和尿液中西他沙星和内标均无基质效应,不存在残留效应;血浆中批内准确度为90.1%~97.5%,精密度为1.9%~4.4%,批间准确度为95%~97.7%,精密度为2.4%~6%;尿液中批内准确度为100.8%~102.9%,精密度为0.5%~3.2%,批间准确度为99.8%~102%,精密度为1%~4.8%;西他沙星血浆样本在室温放置20 h、-20℃冰冻67 h、-70℃冰冻360天和反复冻融3次的稳定性良好;待测溶液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23 h、在4℃放置70 h的稳定性良好;西他沙星尿液样本在室温放置24h、-20℃冰冻91h、-70℃冰冻290天和反复冻融3次的稳定性良好;待测溶液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24 h、在4℃放置48 h的稳定性良好。第二部分,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药代动力学研究(50、100、200 mg)。总体设计为I期临床、单中心、开放、随机、三剂量组试验,其中50 mg剂量组为双周期交叉试验,经5天的清洗期后将两组受试者对调,再分别空腹和餐后进行单次给药,考察饮食的影响。每个剂量组10例受试者,男女各半,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期临床试验机构开展,遵守GCP和赫尔辛基宣言,研究方案经过机构内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试验研究受试者口服相应剂量的西他沙星颗粒剂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观察其安全性。给药前及给药后36 h内采集血浆样本,50 mg剂量组另采集给药前和给药后60 h内的尿液样本,采用第一部分确证过的LC-MS/MS法测定血浆和尿液中西他沙星的浓度。应用DAS 2.1.1和Excel 2007等软件计算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利用SPSS 11.5软件对单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后血浆中西他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和AUC进行线性关系的统计分析,考察性别因素和饮食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对所有剂量组口服试验药物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评估。研究结果为:50 mg(空腹)、50 mg(餐后)、100 mg(空腹)和200 mg(空腹)剂量组的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峰浓度Cmax分别为(760.3±127.7)nng/mL、(366.1±37.6)ng/mL、(1428±224)ng/mL、(2830±623)ng/mL,达峰时间 Tmax分别为(0.50±0.15)h、(2.58±0.76)h、(0.55±0.22)h、(0.85±0.29)h,半衰期t1/2分别为(4.37±1.13)h、(4.83±1.59)h、(4.76±1.53)h、(5.74±0.75)h,从Oh外推至无限时间点之间的平均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5.97±1.19)h、(7.53 ±1.53)h、(6.19±1.35)h、(6.86±0.76)h,从 0 h 外推至无限时间点之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3377±827)ng·h/mL、(3024±672)ng·h/mL、(6820±1254)ng.h/mL、(15439±2951)ng.h/mL,清除率 CL/F 分别为(15.44±2.98)L/h、(17.12±3.00)L/h、(15.10±2.70)L/h、(13.36±2.35)L/h,表观分布容积 Vd/F 分别为(94.3±13.6)L、(115.2±27.3)L、(100.4 ± 23.4)L、(1 12.2±30.7)L。50 mg 剂量组 10 例受试者空腹服用试验药物后,累积尿排泄量为(35.01±3.18)mg,累积尿排泄率为(70.0± 6.4)%;50 mg剂量组10例受试者餐后服用试验药物后,累积尿排泄量为(32.95± 5.34)mg,累积尿排泄率为(65.9±10.7)%。在进行初步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剂量关系研究时,可以认为口服50~200 mg西他沙星颗粒剂后Cmax和AUC在人体内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饮食对Cmax、AUC、Tmax有影响,餐后Cmax、AUC显著降低,Tmax显著延长。性别不影响单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后西他沙星在受试者体内的AUC、CL/F和Tmax,但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女性受试者Cmax较男性受试者增加,t1/2较男性受试者减小。30名受试者对西他沙星颗粒剂的耐受性良好,未发现过敏、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心电图、听力测试结果均正常。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第三部分,健康受试者多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药代动力学研究(100 mg)。这是第二部分研究中100 mg剂量组于第1天空腹单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100 mg后,第2天不给药,从试验的第3天开始,每天空腹单次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100 mg,连续给药5天。试验研究受试者多次口服100 mg的西他沙星颗粒剂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观察其安全性。试验的第7天给药前和给药后36 h内、第5天和第6天给药前采集血浆样本,采用第一部分确证过的LC-MS/MS法测定血浆中西他沙星的浓度。应用DAS 2.1.1和Excel 2007等软件计算非房室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利用SPSS 11.5软件研究多次给药对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对多次口服试验药物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评估。10例健康受试者多次服用100 mg西他沙星颗粒后,在连续给药第3天时已达稳态血药浓度,平均浓度为(39.03±20.49)ng/mL,稳态血药浓度波动度DF为(4.364 ± 1.078)。以试验第7天的血药浓度数据估算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为(1200±309)ng/mL,Cav为(268.3±47.7)ng/mL,Tmax为(0.67±0.32)1h,t1/2为(5.35±1.68)h,AUCSS为(6440±1144)ng.h/mL,AUC0-∞为(6795± 1449)ng·h/mL。10 例健康志愿受试者参加连续多次给药的西他沙星颗粒剂100 mg试验,能良好耐受,于给药后120h所进行的化验检查显示:受试者的血、尿、粪常规、APTT、血生化检查等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听力检查、心电图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过敏、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方法学确证结果显示,本实验建立的LC-MS/MS方法能够准确测定人血浆和尿液样本中西他沙星的药物浓度,该方法可用于西他沙星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西他沙星颗粒剂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西他沙星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较长,组织分布广。经初步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剂量关系研究,在50~200mg范围内,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多次口服试验显示西他沙星颗粒剂连续5天多次给药没有蓄积。饮食对药代动力学影响为降低了峰浓度和延长了达峰时间。性别对药代动力学特征影响较小。受试者在研究中耐受性良好,表明在试验用药剂量范围内单次和多次给药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