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小说的原型分析——以《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为例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切是南非史上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他并不算高产的作家,但其每一部小说都是当时社会罪恶面的真实披露,甚至有评论家将他比作鲁迅。库切在揭露南非社会罪孽深重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方面发出的声音已经被全世界听到并得到肯定。尽管库切的每一部小说都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手法,但总能从中发现一个共同点:库切所刻画的主人公总是有着惊人相似的命运,即在受到命运的沉重打击后总是能激发其对生命和人性重新思考和审视。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小说《等待野蛮人》和《内陆深处》,以L.A.Fiedler的原型观点为主要依托,具体分析小说中的有关原型的书写及其表达出80年代初南非社会一些人们尚未意识到的有关政治、道德和历史方面的现实问题。以往对于库切小说的研究主要采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多单一地借助后殖民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将在费德莱尔的文化价值原型理论基础上,以文本中呈现出的原型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挖掘出原型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库切借原型的建构暴露南非社会中虚伪的文明,展示扭曲人性中的奴性和血腥,进而表现出他对于残忍事实的洞察力和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可贵勇气和对整个人类的大爱。
其他文献
萨特的文学理论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自由为文学的本质,思考和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况、价值和意义。对人的自由问题的关注决定了他对文学自由的强调,同时赋予文学“介入
忧患意识自古至今延绵不息。但是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活和其它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表现了相当普遍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四
  本文以叙述学为基本理论,结合文化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史研究等方法以及中国传统批评思想和社会心理学、文艺发生学、美学、传统小说批评等理论,以话语与故事两个层面
期刊
曾经,科学界爆出消息,说一个人花心与否,与他的基因有关。近日又有证据补充,离婚也与基因有关。那一旦碰上这些花心、离婚基因携带者,情路会怎样呢?  美国波士顿大学一群研究人员比较了8千对双胞胎婚姻状况与离婚率,发现同卵双胞胎(有相同的基因)比异卵双胞胎,更可能有相同的离婚形态!该研究调查的主持人雷杨博士解释,基因对离婚的影响,是透过某些含有基因的行为或疾病进行的,例如药物滥用、忧郁和酒瘾!这些疾病和
本文注目于周作人五四之前文艺思想的流变脉络,详细分析其在早期接受的中国传统资源及对其理解和建构“现代”文艺思想的具体影响。 从周作人早期的阅读创作来看,一开始
■提问:显示器画面不停地轻微抖动,有什么办法?  答:你也不停地抖动,当你的频率和振幅与显示器画面一致时,你就感觉不出来了。  ■提问:为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  回答:因为马儿拉屎在后面。  ■提问:怎么样才能在街上捡到更多的钱?   回答一:把自己的钱包丢在地上。   回答二:最好当垃圾清扫员,这样拾零钱几率大。   回答三:钱不是捡来的,也不要低头走,钱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时刻抬头看。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