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患意识自古至今延绵不息。但是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活和其它思想意识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表现了相当普遍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主要包括四方面:对自然灾难的忧患;对国家民众的忧患;对个体生命、生活和婚恋的忧患;对亲人朋友的忧患。
《诗经》忧患意识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具体而论,忧灾患难源于原始忧患心理的积淀和农耕生活的影响;统治者忧国忧民主要基于反思历史和古圣先贤的训导。臣僚忧国忧民则是个体使命感、责任感与动乱的社会现实相碰撞的产物;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特殊的社会风尚催生了忧身患命;宗法制农业社会相当重视家庭和伦理,决定了忧亲患友的存在。
《诗经》的忧患意识不但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孕育繁殖了占据后世文坛重要地位的忧患杰作,而且作用于文化学术、政治变革、社会习俗等等各方面。它是当时社会现实和各种社会意识、个体理念的结合点,深入研究《诗经》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是对周代社会的综合研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