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毛属于那种在传统文化中成长,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她优美的文字与奇特的人生经历,共同形成了一片充满魅力的迷云,引发很多人去探究去解密。她总是呈现给世人一副漂泊、流离,在路上寻寻觅觅的形象,不停地辗转于世界各国,可以说她生命不息,流浪不止,并且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流浪的主题。关于这一主题的成因,我们可以从她自身敏感的天性、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无根”意识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漫游精神中去寻找。众多读者都把三毛当作流浪的代名词,认为她天性喜欢流浪,所以才一生漂泊。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在她既敏感又丰富的精神深处,虽然时刻渴望着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透过她传奇般的经历和优美的文字,我们始终能够感觉到,在她对远方对流浪的憧憬下,更隐藏着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自己的家园,一个足以安顿心灵的所在。为此,她曾在不同时期把不同的事物当作自我心灵的慰藉,譬如撒哈拉式的原始自然、尘世之爱等等。但是每一次寻找都终不得果,每一次停顿只能迫使她开始新的征程。或许,在她看来只有在不停的迁徙流浪中,自己忐忑不安的灵魂才可以得到安宁,哪怕是暂时的安宁。可最终她都没有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此时,唯一能够安顿她漂泊的心灵的,也许只有人生最为本己最为关切的死亡了,死亡最终成了她困顿心灵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