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功能化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大自然中许多具有特殊润湿性的生物被广泛地研究报道,其中包括自清洁超疏水性的荷叶和高粘附力超疏水性的玫瑰花瓣。作为一种特殊的润湿性能,仿生超疏水材料因其独特的功能受到了广大科学家的关注。然而,超疏水材料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因其表面的强斥水性,往往很难在其表面进行深层次的功能化修饰,不利于超疏水表面应用的拓展;其次,超疏水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极其不稳定,如何保证表面机械化学稳定性是其市场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最后,相较于超疏水材料的单一润湿性,具有多种超润湿性表面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如超疏水和超亲水可逆转变的超润湿响应型材料。基于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仿生超疏水基底材料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功能化改性,以构建多种特殊润湿性的功能材料。在Cassie模型的超疏水基底上,通过一种简单且快捷的预润湿方法制备了亲水图案。用二氯甲烷(DCM)对Cassie模型超疏水铜片进行预湿润,紧接着将受贻贝启发的亲水性多巴胺(DA)水溶液滴加在上述表面,所滴加的体积最小可控制在0.1μL。待DCM挥发完和DA自聚合后,即可在超疏水铜片上构建亲水性的聚多巴胺图案,从而获得了类似于沙漠甲壳虫的亲水/超疏水材料。将此表面应用于水收集时,发现亲水面积的占有率为8.0%时其水收集效率最高,为5.5±0.2 mg min-1 cm-2。这种预润湿的方法可在多种超疏水基底上(铜线、铁片、铝片、织布、铜网、泡沫镍)制备宏观大小的亲水位点。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在超疏水表面快速制备亲水位点的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水收集材料的规模化应用。针对经常报道的氟化二氧化钛(TiO2)超疏水纳米涂层,通过环氧树脂(ER)与其混合制备了无机-有机超疏水油漆,有效解决了超疏水涂层表面的机械性能低、易化学腐蚀和紫外敏感等问题。由于在纳米级TiO2颗粒上包裹了环氧树脂,因此赋予了此油漆涂层多功能的特性。ER本身的机械化学稳定保证了涂层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同时,此涂层表面还具有自修复、防结冰、抗高温(150℃)、耐液氮(-196℃)和自清洁的性质。在紫外光照射下,氟化二氧化钛上的超疏水性能会快速丧失,但是经过ER包裹后的二氧化钛颗粒却有极强的抗紫外性,即使在紫外光(365 nm,5.0±0.6 m W/cm2)照射100小时,室外环境日照8640小时(1年)条件下,涂层表面仍能保持超强的疏水性。又因为有二氧化钛的存在,该涂层还具有光催化的性质。将此多功能超疏水油漆涂覆到草屋上,亦可保护其表面不被水浸湿,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住宅防水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面对复杂的应用体系,单一的超疏水性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具有多种润湿性能的响应型超润湿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将定量的双尺寸的TiO2纳米颗粒(21 nm和200 nm),氟硅烷,环氧树脂,聚乙二醇,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混合于乙醇溶液中即可合成响应型超润湿油漆。此油漆可涂覆于五种基底上,如铝片,织布,玻璃片,滤纸,培养皿上,且都具有可逆的超润湿响应特性。当温度大于28℃时,表面显示(超)疏水性;而当温度小于28℃时,表面显示(超)亲水性。即使对表面进行砂纸打磨,刀片刻划,手指压印的机械破坏实验,表面的可逆超润湿性能依然存在。虽然氟化的二氧化钛具有光响应润湿性,但是在此涂层表面,即使包含了光催化性能的二氧化钛颗粒,表面润湿性却对紫外光不敏感,表现了良好的抗紫外性。在50小时的紫外线(365 nm,5.0±0.6 mW/cm2)照射后,涂层表面仍然具有温度诱导的可逆超润湿转变性能。在温度的变化过程中,表面可以在(超)亲水和(超)疏水间转变,于此同时,液滴与表面的接触线或者接触面积相应发生变化。对于水性染料的降解来说,接触线或接触面积的大小是控制涂层表面光降解能力的关键点。在低温(10℃)时,涂层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降解效率最高,为95.5%;而在高温(50℃)时,涂层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降解效率最低,为15.0%。
其他文献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重心也已由简单的构造成像转向更加复杂的岩性反演,如何获得地下精细的介质参数模型(如速度、密度、各向异性参数等)已成为目前勘探地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获得地下宽波数介质参数,第一种主要包括叠前深度偏移(PSDM)、偏移速度建模和振幅分析方法(如AVO/AVA)三大部分;第二种是全波形反演(FWI)方法。这两种途径都试图得到地下全(宽)波数的参数模型,然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上,具有高热流背景、发育三套烃源岩、多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无机CO2运聚到储层中的特点,特殊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形过程决定了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洋-陆转换成盆动力学背景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火成岩多期活动与烃源岩生烃的地球化学示踪系统分析,探究其含烃热流体性质与来源、充注期次与时间,重点研究晚期烃气对先期油藏的气洗作用和高温无机CO2对油气藏的改造
银是人类早期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贵金属材料之一。在工业领域,银是智能电子、绿色能源(如光伏)和现代通信(如5G)设备的重要材料。在民生领域,其在医疗大健康、可穿戴、首饰行业应用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全球银年产量31821吨,工业用银需求占52%。中国白银年开采量为全球的十分之一(3443吨),但仅国内工业用银(3773吨)就已占全球工业用银四分之一,且已超过国内年开采量。作为不可再生
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在新发展阶段仍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任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研究,加强深部找矿、拓展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是我国今后资源勘查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广西有很多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等矿产资源,在成因上都与花岗岩类密切相关。目前广西已发
滨海湿地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地带,其自身有着独特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环境,其单位面积碳累积通量比陆地生态系统高数十倍以上,是重要的蓝碳碳汇资源。然而,滨海湿地在地貌单元上通常处于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人类活动最强烈的地带。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该生态系统碳汇演化方向和程度是碳循环研究的国际科技前沿和重点攻关命题。在滨海湿地环境中,土壤微生物是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了解增温背景下滨海湿地微生物群落响应及其对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探讨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等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造山带是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岩浆活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在造山带中广泛发育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对造山带中花岗岩的成因详尽的研究对于反演其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和性质、岩浆形成机制,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花岗岩及其共生的中基性岩或暗色包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形成过程
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
晚第四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变化剧烈,大规模的海侵–海退过程在中国东部海岸带–陆架区形成了以海相与陆相交替出现为特征的沉积地层,并记录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目前中国东部陆架及海岸带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大多数研究其时间尺度集中在全新世以来。由于可靠测年数据较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地层对比的不足,使全新世以前(尤其是100~40 ka)的地层其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较为薄弱,阻碍了
膜融合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常见的膜融合过程如细胞与细胞融合,受精,胞内运输等。受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敏感性因子附着性的蛋白受体(SNARE)的启发,以脂质体为模型平台,不同类似触发物如DNA,多肽等为驱动力调控脂质体融合。然而,大部分膜融合过程是自发进行且不受控制。因此,建立一种或多种外界刺激物时空可控膜融合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脂质体为模型,结合响应性DNA纳米技术,研究
江西九瑞矿集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大别造山带以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矿集区赋存于石炭纪地层中层状矿体的成因仍存诸多争议,是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作用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选择位于矿集区东南端发育层控矽卡岩型矿体和层状含铜黄铁矿矿体的金鸡窝铜矿床,进行矿区地质学、岩体地质学、矿床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系统研究,重点探讨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