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上,具有高热流背景、发育三套烃源岩、多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无机CO2运聚到储层中的特点,特殊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形过程决定了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洋-陆转换成盆动力学背景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火成岩多期活动与烃源岩生烃的地球化学示踪系统分析,探究其含烃热流体性质与来源、充注期次与时间,重点研究晚期烃气对先期油藏的气洗作用和高温无机CO2对油气藏的改造
【基金项目】
:
2成因和聚集研究》','','');
">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横向合作项目《深水区CO2成因和聚集研究》; 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横向合作项目《白云油气区古压力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云-荔湾深水区位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上,具有高热流背景、发育三套烃源岩、多期岩浆活动产生大量无机CO2运聚到储层中的特点,特殊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变形过程决定了其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洋-陆转换成盆动力学背景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火成岩多期活动与烃源岩生烃的地球化学示踪系统分析,探究其含烃热流体性质与来源、充注期次与时间,重点研究晚期烃气对先期油藏的气洗作用和高温无机CO2对油气藏的改造作用,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总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白云-荔湾深水区检测到大量的油包裹体,荧光颜色从黄色、黄绿色、绿色到蓝绿色均有分布,荧光光谱主峰波长主要分布在490~545 nm之间。油包裹体成熟度呈环带分布,成熟度最低油包裹体分布在远离洼陷的隆起上,成熟度高的油包裹体靠近洼陷分布。检测到丰富的天然气包裹体,其主要存在于穿石英颗粒裂纹、石英次生加大边以及方解石胶结物中。研究区埋藏史与烃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得出:存在三期油充注两期天然气充注,第1期油充注时期为20.5~14Ma,第2期为14~6.5Ma,第3期为5~0Ma;两期天然气充注时期分别对应第2期和第3期油充注。(2)白云-荔湾深水区CO2成因为:无机成因、有机成因及有机无机混合成因。通过天然气稀有气体同位素数据进一步判识显示无机CO2为幔源岩浆成因,部分发生了CO2消耗。通过与CO2包裹体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间接定年方法,结合稀有气体40Ar/36Ar同位素计算的CO2生成年龄和火成岩活动期次等资料,获得了白云-荔湾地区幔源CO2成藏年龄介于18.9~0Ma之间;发育三个成藏时期:第一期18.9~10.5Ma,第二期10.5~5.2Ma,第三期5.2~0Ma。(3)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沥青特征、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分析可判识油气藏是否发生气洗作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以及正构烷烃损失量计算可定量判断油气藏遭受气洗作用的大小。(4)幔源无机CO2对储层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a)幔源无机CO2注入储层,其高温使粘土矿物有序度发生倒转;(b)CO2注入砂岩后,随着温度提高,钠长石、方解石、铁方解石出现明显溶蚀,并随温度增加溶蚀强度增大,伴随长石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的出现及自生高岭石的生成;(c)幔源无机CO2的充注,不仅产生“热效应”,而且在Ca CO3-CO2-H2O系统中导致碳酸盐的热质迁移,形成骨架颗粒长石矿物和中晚期碳酸盐胶结物。(d)温度在25~100℃,高CO2分压条件下,碱性-弱酸性流体条件下形成片钠铝石。此四个特征可用于追踪幔源无机CO2运移路径。(5)对研究区油气藏进行解剖,主要有四种类型油气藏:(a)无幔源CO2充注,早期油充注,后期烃气充注发生气洗作用,形成凝析气藏;(b)幔源CO2与油和烃气同时期充注,但是CO2体量小、气势低,未能驱替大量油气,故形成CO2含量低的凝析气藏;(c)幔源CO2与油和烃气同时期充注,CO2体量大、气势高,驱替大量油气,故形成烃气含量低的高CO2气藏;(d)圈闭不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未有油气充注,但有幔源CO2侧向运移进入圈闭形成的高CO2气藏。(6)白云-荔湾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可总结为“输导体系+流体势控藏”成藏模式。NWW向断裂以及NWW与NE向断裂交汇输导体系控制油气运移聚集,在富烃凹陷附近为油气的高势区,深部成熟烃源岩持续向优势运移区供烃,油气更容易充注。与CO2相关的断裂沟通砂岩输导体系控制幔源无机CO2垂向运移和聚集;幔源无机CO2是否充注圈闭以及充注程度,取决于CO2气势(ΦCO2)和油气势(Φ油气)之间的平衡。在临近沟源断层区,深部CO2的气势更大,则易发生CO2驱替油气。当CO2气源不充足或CO2气势较低,驱替作用很难发生,会形成以含CO2的气藏的形式存在。(7)结合钻遇CO2与新生代火成岩分布和断裂体系的关系,该区天然气勘探最为有利的地区是主洼西南侧断阶带上一系列的大型构造圈闭群,其次是凹陷中央的深水扇体系,最后是白云凹陷主洼东西两侧隆起区的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群。南侧荔湾等一系列凹陷的超深水新区面临高CO2风险。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运聚规律,旨在为工区规避高CO2风险和寻找油气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大地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地震领域的广泛应用,结合新兴InSAR技术进行断裂带同震-震后-震间不同阶段的运动变形特征,同震破裂模型,震后变形机制及震间长期应力加载的动力学过程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被誉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活动性最强烈的陆陆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形成一系列大型逆冲及走滑活动断裂带,孕育了一系列强震事件,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南缘印度板块
长期以来,地震热红外异常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卫星遥感的地震热红外异常研究一直受到地震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卫星热红外地震监测手段的研发以及相关系统的建设也为我国地震相关部门所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受到时间、地域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地震热红外异常的现象在个例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数据关系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因素,仅仅进行一些个例研究很难避免偏差。因此,必须对大规模的、连续的历史数据进行时间、空间综
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分析我国营商环境的特点和短板进一步了解其现状。标准化是加强营商环境各主体、各要素有机融合、系统发展的有力工具,本文从需求分析、构建原则、框架研究与设计等方面思考优化营商环境标准体系,供相关单位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人类的解放,明确把新哲学作为人类解放的"头脑",把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心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奠定了基础,《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形成。《共产党宣言》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共产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先进性政党;指明了共产主义政党"最近目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意识形态引领的主要载体。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起着建构、消解两个方面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主要体现在流行语的创新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先进性、网络流行语的对话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亲民性、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普及性、网络流行语的现实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合理性等四个维度。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网络流行语
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和田玉是我国近期出现的具有一定开采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种,主要颜色有白、灰白、浅绿、暗绿、浅黄色和黑色等,以及市场特称的“花斑玉”品种。本文对该矿区所产和田玉样品进行了现场考察、样品采集、肉眼鉴别、宝石学性质、显微结构特征、光谱学特征、矿物组成以及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应用了宝石学常规测试、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现代技术
黄铁矿是砂岩型铀矿床中最常见的还原介质之一,对铀具有吸附与还原作用,可有效记录铀成矿的地球化学过程。因此,黄铁矿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分析对于阐明铀富集机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砂岩中黄铁矿复杂的发育特征缺少系统性调查研究,且不同地区地质背景的差异导致了黄铁矿多元化的成因机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赋存于直罗组中的古砂岩型铀矿床,黄铁矿分布广泛,与铀矿物紧密共生,为其多阶段形成过程与演化规律的研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理论及技术的日益发展,描述油气藏地质环境、成藏因素、含油层位等特征的各类地质资料迅速积累,且体量不断增大,给资料管理和信息化服务带来挑战。油气领域的资料种类繁多,其中多数为是非结构化数据如调查报告、生产记录和研究文献等,多以文档形式管理,可供查询的文档特征不多且缺少知识描述与关联。仅通过关键词匹配和粗粒度主题相似查找,无法快速精准地从繁杂的资料中获取信息,很难满足海量地质文本的知识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的重心也已由简单的构造成像转向更加复杂的岩性反演,如何获得地下精细的介质参数模型(如速度、密度、各向异性参数等)已成为目前勘探地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获得地下宽波数介质参数,第一种主要包括叠前深度偏移(PSDM)、偏移速度建模和振幅分析方法(如AVO/AVA)三大部分;第二种是全波形反演(FWI)方法。这两种途径都试图得到地下全(宽)波数的参数模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