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属鳞翅目刺蛾科,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容易爆发成灾,它不但造成茶叶减产,甚至导致茶树死亡,而且严重妨碍了采茶与田间作业。茶刺蛾的防治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鉴于化学农药的负面影响,新的无公害防治策略研究迫在眉睫。棒须刺蛾寄蝇(Chaetexorista palpis Chao)属于双翅目寄蝇科,我们在田间和室内观察发现,棒须刺蛾寄蝇是茶刺蛾新发现的寄生天敌,是茶园中影响茶刺蛾种群发生的重要寄生天敌。本文对茶树、茶刺蛾和棒须刺蛾寄蝇之间的化学通讯进行了探索,旨在为茶刺蛾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茶园观察发现,茶刺蛾危害的茶园的棒须刺蛾寄蝇数量明显多于未危害的茶园。推测茶树被茶刺蛾危害后释放了特定的信号物质,这些物质在棒须刺蛾寄蝇寄主定位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猜想,我们研究了茶刺蛾危害对茶树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的影响,分别应用同时萃取蒸馏法和顶空动态吸附两种方法收集被茶刺蛾危害和未危害的茶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分析。前一个试验结果如下:未受害枝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共有63种组分,主要由酯类、醇类、烃类、酮类、杂环化合物、醛类、有机酸和醚类组成,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占19.05%,而受害枝叶释放出的挥发物中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到26.79%,反式-橙花叔醇、雪松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甲酸二异丁酯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此外,产生了32种新的组分,包括10种酯类、5种醇类、5种烯烃类、4种杂环类、3种芳香烃类、3种烷烃类、1种醛和1种酮。后一个试验结果如下:未受茶刺蛾危害的枝叶有挥发性有机物74种组分,其挥发物的组成同前者相似。与未受茶刺蛾危害枝叶的挥发物组分相比较,受害后酯类、醛类和烃类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相对含量都有显著变化。醇、杂环化合物、醚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在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上变化不大。受害后,4-异丙基甲苯、蒎烯、1-乙基-2,4-二甲基苯、4-乙基甲苯、3-乙基-甲苯、6-甲基庚烯[5]酮[2]和1,2,4-三甲基苯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新产生54种化合物,其中烯烃14种,芳香烃12种,酯8种,烷烃8种,酮5种,醇3种,醛2种,有机酸和杂环类各1种。值得注意的是受害后萜类化合物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均有显著的变化,暗示这些化合物可能在棒须刺蛾寄蝇的寄主寻找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筛选引诱天敌昆虫的化学信息素,并应用其防控茶刺蛾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了筛选茶刺蛾和棒须刺蛾寄蝇的引诱剂,我们研究了茶刺蛾雌雄蛾对属于4个化合物种类的26种茶树相关的挥发物和2种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和棒须刺蛾寄蝇雌雄个体对属于5个化合物种类的27种茶树相关的挥发物的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化合物都能引起茶刺蛾和棒须刺蛾寄蝇触角较大的电生理反应,茶刺蛾和棒须刺蛾寄蝇对不同的化合物和化合物种类之间的反应存在差异,雌雄个体对多数化合物的反应也有差异。一般茶刺蛾雄蛾对大多数化合物的反应要强于雌蛾,而棒须刺蛾寄蝇则刚好相反。茶刺蛾雌雄蛾对倍半萜化合物的反应相对其它种类的化合物要弱些。剂量反应试验表明茶刺蛾对化合物的反应在性别和浓度上都存在差异,也说明了雌雄个体电生理反应存在二型性。在所有化合物中,雌性棒须刺蛾寄蝇对顺-3-己烯-1-醇的反应强烈,而雄性个体对顺-3-己烯乙酸酯的反应最大。绿叶挥发物能引起较大的反应,推测其在茶刺蛾和棒须刺蛾寄蝇的寄主定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释茶刺蛾雌雄蛾对茶树挥发物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对其触角和触角感受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茶刺蛾雌雄蛾触角表面一共发现了8种类型的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受器、叉形感受器和栓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和叉形感受器只在雌蛾触角中发现,其它6种感受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数量和分布上有所差异。本研究为雌雄触角形态的二型性提供了超微结构水平上的证据。毛型感受器的数量在雌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这可能是茶刺蛾雌雄个体对茶树相关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