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马歇尔《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的西印度民俗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heng525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巴多斯裔作家波·马歇尔(1929-)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作为西印度移民后裔,她的多重文化身份以及书写非洲大离散的独特视角使她在美国当代黑人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马歇尔已经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出版于1959年,是马歇尔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它一直被评论界所忽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使这部小说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并且促使女权出版社于1981年再版了这部小说。迄今为止,评论家们已经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量的批评资料显示,虽然许多评论家确实注意到了小说中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但是很少有人对这部小说中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小说中的西印度民俗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西印度民俗入手,分析它们的审美功能,揭示马歇尔对黑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黑人移民多重文化身份的关注。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引论部分。其中简要介绍了马歇尔的生平及其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对她的第一部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内容作了简介。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部分。这一部分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对《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研究现状,并简要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   第三章简要介绍了西印度民俗的相关理论。这一部分以陶立璠的民俗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民俗的定义、基本分类和功能,并对西印度民俗中一些突出的精神民俗(奥比巫术)、口头传统及物质民俗(饮食)作了介绍。   第四章是主体部分。这一部分详细分析了《棕色姑娘,棕色砖房》中出现的西印度民俗,包括精神民俗(奥比巫术)、口头传统(厨房谈话,巴巴多斯语,圆舞曲及卡里普索)及物质民俗(传统食物,朗姆酒及其它)。通过详细的文本分析,本论文着重论述了西印度民俗在促进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及深化小说主题方面的美学功能。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马歇尔对大量西印度民俗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小说异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另外,马歇尔对西印度民俗的描写丰富了美洲大陆的黑人文化,体现了作家对黑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黑人移民多重文化身份的关注。
其他文献
有标记象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标记理论认为语言中存在不对称现象,那些基本的、普遍的现象被认为是无标记的;一些少见的、次要的现象被认为是有标记的。否定句作为一种重要
本文以依存语法为理论基础,以中学生写作中作为修饰成分的语法关系,即定语关系和状语关系为研究重点,对中学阶段初一至高三六年内句法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该研
互动,作为学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已为众多研究者所强调。然而过去对互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传统课堂的互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互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
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本着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中国讲西方文化的目标,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创作和译作履行着一位文化使者的使命。他除了大量的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