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角度探析林语堂译者文化身份——林氏译本《浮生六记》的文化选择与翻译策略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本着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对中国讲西方文化的目标,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创作和译作履行着一位文化使者的使命。他除了大量的译作以外,还就翻译理论做过近万字的论文《论翻译》,从多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在当时中国的翻译理论中,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因此,这位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为翻译领域里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文化分析的引入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扩大了翻译研究的空间,也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更全面、更客观地考察研究对象开辟了新的渠道。近年来,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成为翻译研究新的发展方向,而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也很自然地与翻译主体产生联系。在这个背景之下,译者的文化观和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等问题逐渐引起翻译研究学者的重视。林语堂出身于东方文化,对之有成熟的认识和深厚的情感;同时,其基督教牧师家庭的影响和后来30余年旅居海外的生活创作经历也赋予了他西方文化的背景。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二林语堂对于东西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与当时不平等的文化势力和话语权等时代特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复杂的文化观。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从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入手,即通过对其双重文化取向以及其文化身份的复杂性的探析,进一步挖掘隐藏在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文化选择背后的根源,进而观察其汉英翻译,将林氏的文化选择与其翻译联系在一起,从多重角度分析其文化选择如何影响到其翻译态度和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学位
自从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发表《英语的衔接》一书以来,衔接和连贯便成了语篇分析的重要概念,且这一概念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重视,从而使得对于衔接及连贯的研究取得了
有标记象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标记理论认为语言中存在不对称现象,那些基本的、普遍的现象被认为是无标记的;一些少见的、次要的现象被认为是有标记的。否定句作为一种重要
本文以依存语法为理论基础,以中学生写作中作为修饰成分的语法关系,即定语关系和状语关系为研究重点,对中学阶段初一至高三六年内句法应用能力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该研
互动,作为学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已为众多研究者所强调。然而过去对互动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传统课堂的互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互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