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剪力墙结构墙体布置参数化设计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中广泛采用,但对于墙体布置的优化设计还是通过基本概念指导下的不断试算来完成。手工调整试算的设计方法不但效率低,而且优化的结果往往不够理想,研发高效的自动优化算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针对框-剪结构墙体优化布置问题的特点及复杂性,在对框-剪结构进行参数化建模的基础上,对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改进,研发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墙体布置优化程序,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参数化的优化分析,定量研究了建筑参数对剪力墙布置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框-剪结构中,同样的墙体长度,由于布局不同,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抗侧刚度,因此墙体优化布置问题具有非线性程度高、计算复杂性高的特点。根据计算复杂性理论,计算复杂性高的问题很难通过确定性的简单算法解决,本文采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启发式优化算法取得了很好的优化效果。2、剪力墙布局由位置、方向、长度三部分信息构成,采用按顺序直接编码的传统方法得到的编码很长,严重影响启发式算法的求解效率。将剪力墙的位置坐标作为一级编码,将每个位置处各布墙方向上的墙肢长度按顺序排列得到二级浮点数编码,再通过索引向量将无法布墙位置的无效编码去除,即得到用于启发式算法的精简二级编码。该两级编码法不但解决了墙体布局多种信息混杂的问题,而且简单高效,大大降低了优化算法的计算量。3、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剪力墙布局问题进行求解时,为解决标准粒子群算法早期收敛过快导致陷入局部最优解,后期收敛过慢导致计算效率很低的问题,提出了全局动态调整的惯性权重因子和学习因子,并采用自适应调整的变异策略,对标准粒子群算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经算例验证,改进后的算法优化效率高、优化效果好。4、结构形状优化的目标函数主要有最小材料用量和最小应变能两类。分别采用墙体混凝土用量为单目标优化、两个方向最小应变能的外部存档策略多目标优化和固定权重和法多目标优化三种目标函数进行了编程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单纯以混凝土墙体混凝土用量为优化目标会导致墙体大范围受拉的不合理结果,将墙底拉应力加权修正后的墙体混凝土用量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更加合理;两种多目标优化的结果与单目标优化结果基本一致,外部存档策略多目标优化的结果略优于单目标优化,但计算效率明显低于单目标优化,建议采用墙底拉应力加权修正后的墙体混凝土用量作为优化目标。5、以不同设计阶段的实际工程为算例,对层高、墙厚、建筑高度等设计条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楼层布墙率和单位面积的剪力墙混凝土用量两个指标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楼层布墙率指标与建筑高度、层数、建筑面积等多个参数耦合,虽然提取方便,但难以找出该指标随单一参数变化的规律,指导性不强。单位面积的剪力墙混凝土用量指标能够更直观的反应层高、建筑高度等参数变化时的剪力墙材料利用效率,规律性更强,更便于实际工程中的指标控制(2)建筑高度不变时,单位面积的剪力墙混凝土用量随层高的增加线性增加,但增幅较小,约为层高增幅的1/10;单位面积的剪力墙混凝土用量随建筑高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增加,高度由60m增加到180m时,单位面积的剪力墙混凝土用量增加为原来的6倍。(3)剪力墙厚度应沿高度逐渐变小,变厚度位置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剪力墙混凝土用量的增加。对本文150m算例,首次变厚度位置宜在楼高的1/6处,二次变厚度位置宜在楼高的1/3处,三次变厚度位置宜在0.6倍全楼高度处。(4)核心筒外墙的材料利用效率为内墙的1.6倍,剪力墙优先考虑沿核心筒外围布置。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加强了对铁路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建设,铁路客站也从承担单一的铁路交通运输功能,发展为各类交通换乘功能集聚的交通枢纽站,再到如今需要承担部分城市功能的铁路客站综合体,铁路客站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与此同时,铁路客站属于交通类建筑,流线设计是此类建筑设计的核心,车站内部的功能逐渐复合化,再加上大量旅客不同的流线需求,必然使交通流线的组织问题变得更加的复杂和棘手。本文在
我国火电机组主要通过定期扰动试验的方式,进行模拟量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评估。在当前火电机组参与灵活调峰的背景下,要求火电机组控制系统具有更优的控制性能。采用定期扰动试验方式已无法满足控制系统性能评估的要求,此时开展基于在线运行数据的全量控制回路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660MW燃煤机组的模拟量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控制性能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于确定性指标,提出了基础评估指
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是为了满足数据流量爆炸式增长及复杂应用场景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目前低频段的无线频谱资源已相当拥挤,而毫米波频段拥有丰富的可供使用的频谱资源,可以用于满足5G移动通信发展对高传输速率的需求,毫米波移动通信正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研制了Q波段高速宽带收发射频模块,采用超外差结构,其工作射频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飞速发展,但是水产养殖业总体仍是粗放型养殖,放清塘换水期间,将大量富含氮磷的养殖废水一次性排入周围水环境,给周围水环境带来冲击性的污染。课题组承担的“水产养殖业废水净化及回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国家水专项子课题提出了“养殖废水-菌藻共生单元-水生动物单元-潜流人工湿地-养殖新水”的新型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模式,以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菌藻共生单元负责将养殖水中溶解性氮、磷转化为
工业建筑中存在大量的余热废热,其中温度较低的低品位余热不仅总量大,利用难度也较高。通过热驱动的制冷除湿技术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是低品位余热利用的一大方向。但是,当热源温度较低时(<80℃),这些制冷和除湿技术的能效表现并不理想(COP<0.7),甚至不能正常工作。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通过溶液除湿系统和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有机耦合,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吸收式制冷除湿一体化系统。该系统与常规系统相比,低位热源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非侵入性等优点,适用于痕量气体检测和燃烧过程诊断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在大气环境污染气体监测、燃煤锅炉以及航空航天发动机燃烧诊断中。但是,在航空发动机、燃煤电厂等复杂环境下进行气体参数检测时,由于环境中强振动、强湍流等因素的影响,测量得到
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电站设备和系统的健康状态是影响电厂运行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电站设备的性能劣化评估对于指导预测性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站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海量过程数据得以储存和利用,本文利用热工过程运行数据,通过数据驱动模型挖掘设备的特性变化,对电站设备的性能劣化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建立了热工过程特性模型,针对单一模型存在的过拟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
随着毫米波太赫兹频谱资源的不断开发,传统传输线在高频段的应用由于损耗大、加工困难、功率容量小等缺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准光技术利用高斯波束在自由空间的无损耗传播,克服了传统传输线在高频段存在的诸多缺陷,在毫米波太赫兹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准光技术,进行了空间波束功率合成和超高温复介电常数测量两个方向的研究。在短毫米波亚毫米波频段,单个固态器件产生的功率输出往往无法满足雷达通信、探测
航空类高校民航技术研发中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研发建筑,其建设数量少且缺乏相关的专业研究。本文以民航技术研发中心的功能组织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民航技术研发中心这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平面与空间组织的设计方法。论文首先对航空类高校民航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了概念解析,梳理其发展的起源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随后,通过对建筑和使用主体的调研,分析现有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使用人群的需求,进一步确立理论研
乳腺癌是目前我国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由于乳腺癌可以诱导唾液腺分泌特定的外泌体,因此,通过检测唾液中的特定外泌体可对乳腺癌进行早期诊断。最近,基于SERS技术的免疫测定法凭借其高灵敏度、多通量检测能力和光稳定性强而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疏水基底和SERS光学探针的外泌体捕获检测平台,借助“三明治”免疫测定法实现了对外泌体的捕获和检测。首先,采用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有机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