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道空间更新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alz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中人口和物质的聚集和流动性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更新建设量增大。全球文化趋同的现象导致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缺失,传统街道空间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突出,大量的传统街区正在走向衰落。传统街道空间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对其进行更新是延续城市特色感和场所感的重要途径。 针对城市传统街道空间面临的问题,本文确定了传统街道空间更新整合的研究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从人的基本行为、心理活动和环境感知出发,以人性化街道空间塑造为原则,探索体现人的行为活动与街道空间环境相融合的更新模式。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一、简述论题产生的背景并确定研究具体思路、研究理论基础和框架。 二、分析传统街道空间的特质及生成机制。 针对传统街道空间的现状发展,集中分析了其更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延续传统街道空间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意义三、传统街道空间的形态构成及构成要素分析形态、尺度、比例是街道空间更新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入的行为要素作为研究的契合点,提出了传统街道空间更新应从空间要素、功能要素、文化要素三方面入手,以塑造人性化的传统街道空间特色。 四、传统街道空间的更新原则与实例分析。 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以人性化的空间塑造为前提,提出传统街道空间更新的原则分为空间的人性化原则、空间的整合原则、空间的再利用原则三方面。并以实例进行论证。传统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社会活动发生的场所,其更新重点是凸显城市特色,发扬地方文化传统特色,塑造给人归属感的交往活动空间。 五、传统街道空间的更新模式与设计引导。 本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出传统街道空间的更新模式,提出传统街道空间更新的设计引导。同时,为保障传统街道空间特色化目标的塑造,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政策进行探讨,建议从空间活动类型、空间布局、更新策略三个方面的进行操作。
其他文献
屋顶是民居形式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本文对传统民居屋面坡度的地域分布进行研究,通过采样测量和数据统计得出其分布概况。分别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对以上统计结果进行考察,即
中国当代建筑师刘家琨及其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建筑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建筑理念--“处理现实”表明了他的建筑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密切关联。本文基于对这种关联内容和程度的关注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但由于提出时间较短,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什么是新型城镇
自然资源和矿物燃料的过度消耗使得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筑业的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量的45%。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观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技术的
随着社会发展对基础能源依赖程度的增大和我国煤炭开采重心的西移,西北部矿区的广袤土地开始大范围塌陷,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的迫切性凸现。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西北部矿区的
本文从城市事件引入,并分类对比得出了奥运会是当今最重大的最富影响力的城市事件,对城市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结合文献阅读及资料收集的方法,从理解概念、特点、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工业是国家的命脉,而
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沿海城市首先崛起,回顾其发展历程,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的集聚,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即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道路。在产业发展
庭院,是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之一,其在调节建筑的室内、外气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典例。在现代建筑中,庭院的生态特性也越来越受到重
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剧变。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了社会急速转型中的乡村聚落及农村住宅的变迁。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有关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