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是继《吕氏春秋》之后又一部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鸿篇巨著,现存二十一篇。它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儒、法、阴阳等家思想,囊括了天文、地理、神话故事、治国方略等诸多内容,为黄老道家之代表作。自1884年英国巴尔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1846-1909)翻译《淮南子》第一篇《原道训》以来,已有多种英文节译本出现,至2010年约翰·梅杰(John S. Major)领衔翻译的《淮南子》第一个英文全译本方才问世,该译本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受到某种道德或规范的约束。翻译伦理就是约束翻译活动中的这种道德或规范之一。在翻译研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将有助于避免文化冲突或因文化、语言的不同而产生误解,从而有利于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第一次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期间经历了求同伦理到差异伦理的过渡。2001年芬兰学者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提出了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交际伦理,服务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该伦理模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尤其为处理文化典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本文从切斯特曼的再现伦理的视角剖析约翰·梅杰等人对《淮南子》的阐释和翻译。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译文如何再现原文,再现原作者意图以及再现原语文化。探讨译者如何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使《淮南子》在英语语言中重现其道家哲学之光芒。本文对《淮南子》首个英文全译本的探讨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译者如何再现中国经典《淮南子》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同时,作者期望本研究对《淮南子》的英译研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研究,以及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