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弗雷格之谜,弗雷格本人给出了经典的解决方案,即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与指称,且涵义决定指称,这就是弗雷格的间接指称论。这种区分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逻辑学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分,这成就了弗雷格式独特的意义理论,即:在考察语言的意义来源时既要考虑语言表达式的指称方面,又要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涵义方面。涵义和指称的区分对应于语言意义的两个层次的区分。语言既指称这个世界中的对象,又表达一定涵义,并且不能将语言表达式指称或描述的对象本身看作是它所表达的涵义。涵义就是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是指称的呈现模式,这是弗雷格涵义理论的核心论题。弗雷格式的涵义理论能够应对弗雷格之谜以及信念之谜,并且揭示了语言意义的本质——这是本文为弗雷格路线辩护的出发点。在形式语义学中,指称被视为表达式的语义值,涵义则被看作是确定指称的函项。不过,涵义不但是确定指称的方式,还在不透明语境中充当指称,因此,涵义不但是个准逻辑语义学概念,更是一个标准的元语义学概念。这关系到“语言意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语言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而弗雷格的涵义理论有着对语言意义本质的深刻洞察。弗雷格认为涵义是处在第三域的对象,而克里普克则认为意义具有规范性本质。不过,这两种观点都面临着困难。作为第三域的存在对象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弗雷格关于此的论述是晦暗不明的,且使得“语言使用者如何把握涵义”成了难解之谜。若将意义看作是规范性的,涵义则会成为语义理论上的冗余概念,这势必要迫使我们放弃弗雷格式涵义。这是弗雷格对涵义的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设定造成的困难。弗雷格式的涵义概念能够解释不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价值差异问题,但弗雷格所坚持的自成一类的抽象实体性涵义会导致其理论的内部冲突。弗雷格的神秘第三域难以理解和把握,这是人们建议放弃涵义概念的重要原因,弗雷格彻底的反心理主义立场则是他接受第三域的深层动机。弗雷格认为心理状态是完全私人的、主观的,然而,当前的心理科学已经普遍不认同这种看法。从自然主义的立场来看,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认识论角度我们都缺乏接受第三域的理由。当前各种自然主义哲学语义理论的提出,为继续坚持弗雷格路线提供了新动力。自然主义认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只有自然科学所承诺的事物。而人类对自然世界以及自身的认知和解释是具有层次性的,这表现在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在认识论上的不可还原性。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阐释弗雷格式的涵义概念,必然考虑到语言、语言使用者、世界状况(指称)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涵义的本质是语言表达式-语言共同体-指称的三元有序对。语言表达了涵义,这是客观的、自然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世界呈现的一种自然属性。而从不同层次的学科,我们可以对涵义的本质做出层次性的描述。对弗雷格式涵义的分层自然化保留了涵义概念的解释力,祛除了其本体论上的神秘性。把握涵义被理解为是具体的语言使用者对涵义的个体化或者例示,从而把涵义的同一性标准和把握涵义的同一性标准区别开来了。对涵义和把握涵义的这种自然化重构,不但合理地解释了涵义理论所面临的一些传统难题,比如无指称表达式的涵义来源问题,不同语言使用者或者说认知主体对同一表达式的不同语义直觉问题等;还向我们指明信念之谜之难解,其根源在于元语义层面。也就是说,不透明语境中所要替换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涵义,而是具体认知者对涵义的把握。这也再次说明了在语义问题上坚持弗雷格路线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