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22例EC(Endometrial Carcinoma,子宫内膜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病年龄、术前血清CA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糖类抗原125)、分期术前分段诊刮病理结果和分期术后石蜡病理结果等指标对于预防、筛查及辅助诊断EC的临床意义,从而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的经病理确诊的EC病例共222例,其中,只进行分段诊刮术的有20例,只进行分期手术的有32例,既进行分段诊刮术而后又进行分期手术的有170例;在进行了分期手术的202例EC病例中,有123例病例在行分期手术前进行了血清CA125检测。对于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经病理确诊的222例EC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其不同时期的发病年龄变化情况。第二,以术后石蜡病理结果为标准,将EC病理类型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通过t检验比较EC在以上两种类型中发病年龄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将术后病理确诊的的EC病例根据绝经与否分为两组,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该分组中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非子宫内膜样癌在例数分布方面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第三,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术前血清CA125与EC术后病理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第四,运用卡方检验比较既进行分段诊刮术而后又接受手术治疗的EC病例的资料,分析分段诊刮术对于术前诊断EC的临床指导意义。 结果:1.222例EC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是50岁~55岁且64.87%的患者发病年龄在40~59岁之间。发病年龄<40岁者占6.75%,≥60岁者占28.38%(见表1和图1)。2.将2010年-2017年共8年间分4个时间段分析EC患病人数的变化(见表2),前6年间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患病年龄<40岁者所占比例是6.75%,≥60岁者所占比例为28.38%。发病年龄<40岁者与≥60岁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术后石蜡病理作为金标准,采用t检验比较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绝经组和非绝经组患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的例数差异经卡方检验得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以术后石蜡病理作为标准,分别对EC不同分期和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与术前血清CA125数值升高的关系采用非参数检验(见表5、表6),分析后得出随着EC病理分期的增加,CA125阳性率及CA125数值均升高(P<0.05);随着CE病理分化程度的升级,CA125阳性率和CA125数值均升高(P<0.05)。6.分段刮诊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在组织学类型方面完全符合107例,符合率为62.94%(107/170),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符合率70.68%(94/133),非子宫内膜样癌符合率46.43%(13/28),二者比较,卡方值为1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本研究中EC的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绝经组和非绝经组患子宫内膜样腺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的例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EC的病理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与术前血清CA125数值及CA125阳性率均呈正比;分段诊刮病理对术前筛查及诊断EC的临床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