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洪研究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MM272914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鄱阳“四洪”,是指生活于两宋之际的洪皓及其子适(Kuò)、遵、迈四人。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洪皓出生,到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洪迈去世,共一百一十四年。洪氏父子的活动,跨越了两宋,历经了哲、徽、钦、高、孝、光、宁七朝。这一时期,北宋日趋衰朽,为金所灭,南宋屈辱求和,偏安江左,国家内忧外患煎逼,天灾人祸频仍,风雨如晦,山河破碎。洪氏父子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世,百折不挠,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辉篇章。本文分绪论与上、下篇,上、下篇共十章。上篇为四洪生平思想研究,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洪氏家世渊源、四洪主要生平事迹及思想政治倾向;下篇为四洪诗、词、散文及重要著作研究,揭示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与学术贡献。 绪论主要概括四洪的生平功业、文学成就及其影响,介绍目前四洪研究的现状,陈述本文研究的思路,提出评论人物的标准,重点从学术、政治的分歧上揭示四洪遭受诋毁、得不到应有评价的原因。 第一章“佛子出世与苏武再生(1088-1143)”,主要叙述自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洪皓出生,到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洪皓使金归国的史事,分为四小节。第一节“家世渊源”,讲述洪氏先祖由徽州歙县迁居鄱阳乐平,先富后教,耕读起家的经历。第二节“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叙述洪皓入仕不附权贵,为官以民为本,曾冒死截留过境皇粮赈灾救民,所活近十万人,被人们称之“洪佛子”。第三节“虽苏武不能过”,叙述高宗建炎三年(1129)洪皓奉命使金,被金羁留十五年,不仕金朝,宁死不屈,历经磨难,于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全节南归。第四节“寡母教孤与忠义之报”,叙述洪皓使金后,夫人沈氏独力撑家、代夫育子的艰辛生活,以及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秉承母训,以父为荣,苦学成才,相继考中词科的经历。 第二章“父贬子累的黑暗岁月(1143-1157)”,主要叙述自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洪皓贬知饶州,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洪氏兄弟服父丧期满的史事,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动摇国是”,叙述洪皓归国后,在高宗准备大用之际,因主张恢复,反对偏安,不满时政,立朝不满一月,遂被高宗、秦桧贬知饶州,三子受到牵连。第二节“远谪南荒”,叙述绍兴十七年(1147)洪皓遭受进一步的迫害,被贬谪英州,最后客死南荒的苦难生活,以及三子同受迫害的悲惨经历。第三节“高压政治下的洪氏父子心态及文学创作”,分析洪氏父子在高压政治下的畏祸心理及其对洪氏父子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大进与小隐(1158-1169)”,主要叙述自绍兴二十八年(1158)洪氏兄弟同时起用,到乾道五年(1169)并居乡里的史事,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进口固体废物检疫工作。方法从口岸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剖析进口固体废物检疫问题产生的原因,列举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潜在的巨大风险,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诚信是维系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青年大学生
自从1890年,美国律师沃伦和布兰迪斯联名发表《隐私权》一文以来,隐私权就渐渐地在法律领域中占据一席重要之地,不仅在英美法系国家得以确立其为基本权利的地位,在大陆法系国
作为管理方法的一种,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从18世纪诞生以来,发展到现在,逐步完善,在诸如军事、IT、建筑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项目已经不再是IT、建筑等行业的专有名词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看,现阶段保证依法行政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制,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运行,而这种规制
商誉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中,争论最大,讨论时间最持久,至今仍有分歧的,莫过于商誉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商誉概念的细致分析,提出了商誉
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核心的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实施,而目前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相配套的情景要素库建设仍几乎是一片空白。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高中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培养具
人力资源会计运行,除了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理论内核,还要有环境条件的支持。 本文首先从人力资源会计运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入手,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市场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合同关系着企业自身的生产运营以及未来长久发展方向,其逐渐成为了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性依据。但是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国内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