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市场地位提升显著,但中国内陆地区国际市场参与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之一是多数内陆城市常年处于出口产品空间和市场空间的“边缘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而出口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内陆地区究竟该如何从对外出口的“边缘区”跳跃至“核心区”?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典型中国内陆城市河西五市为例,分析了其对外出口的路径演化逻辑,这对于中国内陆地区打破原有路径依赖,真正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整体上,本文基于中国海关产品贸易数据(2000—2016)、CEPII数据库和企业、政府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动态二元边际分解、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共存分析法、Pr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内陆城市河西五市对外出口的贸易网络和路径演化过程及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进展及评述,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等。第二章基于内陆地区特殊性构建了中国内陆对外出口路径演化的概念化模型。第三—五章为实证部分:第三章主要探讨中国内陆河西五市对外出口网络格局演化的过程及其特点;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内陆城市河西五市对外出口的产品空间路径演化类型、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第五章主要阐释中国内陆河西五市对外出口的市场空间演化的类型及驱动机制。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对已有结论的总结、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理论上,政府政策、技术创新、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和贸易壁垒对中国内陆地区对外出口产品空间路径演化的影响相较于东部地区不会有本质不同,但因内陆地区特殊性,政府政策对出口产品空间路径演化会起到更加关键性的引导作用。而且,无论东部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其在进行对外出口市场空间扩展的过程中受到的地理距离和市场相似性影响也不会有本质不同。同样,内陆地区受其地区特殊性的影响,市场相似性被强化,而地理距离的影响实际上被弱化。(2)对外出口市场网络演化:2000—2016年,河西五市对外出口总体呈倒“U”型分布,河西五市之间对外出口规模从“非均衡”增长向“均衡”增长转变。河西五市对外出口市场整体上基本从距离较近的亚洲市场逐步向距离较远的欧美市场扩展,出口城市的中心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嘉峪关,出口市场的中心性以亚欧市场最高。(3)对外出口产品空间路径演化:河西五市对外出口产品空间演化路径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类。第一,酒泉、武威和张掖三市正处于从对外出口的初始路径创造到路径分化的探索阶段,且开始尝试由出口产品空间“边缘区”向“核心区”跳跃。第二,嘉峪关和金昌两市经过初始路径创造、深化阶段已进入对外出口路径锁定—需路径突破的新阶段,但依旧处于出口产品空间“边缘区”。河西五市两大类路径主要受政策主导,并在技术创新、贸易壁垒、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共同驱动下进行演化,这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别。河西地区两类路径的演化机制存在差异。受宏观历史政策的影响,酒泉、武威和张掖三市早期对外出口产品空间路径演化滞后,但自2000年以来,在一系列的政策作用下,路径演化开始趋于分化;而嘉峪关和金昌虽然早期积累了大量技术和人才优势,路径演化较快,但受企业惯性影响,后期陷入“刚性专业化”陷阱。(4)对外出口市场空间路径演化:无论城市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河西五市及其出口企业对外出口的市场空间演化均未实现路径突破。河西五市及其出口企业对外出口的市场空间扩展均受市场相似性作用显著,受地理距离作用较弱且产生分化。另外,企业层面的市场相似性对城市出口市场空间扩展整体上呈正外部性,但受各城市市场空间扩展的地理距离倾向影响,金昌、武威、张掖呈现负外部性。而城市层面的市场相似性对企业出口市场空间扩展的溢出效用除金昌以外总体上呈正效应。研究结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产品空间扩展和市场空间扩展提供经验参考,有助于中国内陆欠发达城市探寻对外贸易路径突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