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T2DM)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的临床预测因素,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疗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T2DM)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和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的临床预测因素,以期为临床更好的诊疗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明确诊断为CKD合并T2DM,且经肾穿刺活检并取得满意标本的患者106例。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实验室生化指标和肾脏病理资料。按照肾活检病理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DN组和NDRD组(包括DN合并NDRD)。回顾性分析两组间中医证候、临床资料、肾脏病理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106例患者,其年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45岁)。且超半数的患者超重(67.4%),并已有糖尿病史5年以上。而84.9%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存在高血压。2 DN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BMI分组情况、24h-PRO、Scr、BUN、UA、Cys C、HCY、K、P均存在差异。且与NDRD组相比,DN组患者糖尿病病程长,24h-PRO、Scr、BUN、UA、K、Cys C水平高,e GFR低,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血症发生率高。两组性别、年龄分布、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史及病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镜下血尿、FBG、Hb A1c、SBP、DBP、ALB、TC、TG、HDL-C、LDL-C、VLDL-C、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虚证中,DN组以肝肾阴虚证分布最多,其次是气阴两虚证。NDRD组脾肾阳虚证占比最大,气阴两虚证次之。脾肾阳虚证在NDRD组分布明显高于DN组,肝肾阴虚证在DN组分布明显高于NDRD组。标实证中,DN组以血瘀证分布最多,其次是湿热证。NDRD组湿热证占比最大,湿浊证次之。血瘀证在DN组分布明显高于NDRD组。4 NDRD病理类型有7种,包括原发和继发肾小球疾病,NDRD组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MN,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 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病理类型最多的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DN组肾脏病变程度比NDRD组严重,NDRD组患者球性硬化、小血管病变程度(有无硬化及炎细胞浸润)较轻,且统计学差异均显著(P<0.01)。两组间肾小球数、肾小球新月体发生率、间质纤维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DR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糖尿病病程短、高肾小球滤过率、高血红蛋白是发生NDRD预测因子。进一步通过ROC曲线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肾小球滤过率预测NDR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0.7%;血红蛋白预测NDRD的敏感性高达93.7%,特异性仅为62.8%。肾小球滤过率预测NDRD的曲线下面积是0.831,其最佳临界点为58.9ml/min/m2;血红蛋白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其最佳临界点为117g/L,即肾小球滤过率大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超过117g/L时,发展为NDRD的风险明显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低于117g/L时,发展为DN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1本研究人群中NDRD患病率较高。2与NDRD组相比,DN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更长,肾功能更差,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血症发生率高。3中医证型中,DN组本虚证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标实证以血瘀、湿热最为常见;NDRD组本虚证以脾肾阳虚、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标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4 NDRD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和Ig A肾病。两组患者肾脏病变程度不一,DN组肾脏病变程度比NDRD组严重,NDRD组患者球性硬化、小血管病变程度(有无硬化及炎细胞浸润)较轻。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是发生NDRD的独立危险因素。6应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评估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大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超过117g/L时,发展为NDRD的风险明显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小于58.9ml/min/m2和(或)血红蛋白低于117g/L时,发展为DN的风险明显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体质类型的偏颇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倾向性均不同。通过体质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临床调查,获得了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日常生活习惯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所获取的资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体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为本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客观理论数据。方法:选取2020年4
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
研究目的:观察并对比“通任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为本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通任调督针法”以通调任督二脉、调和阴阳,通利三焦,温阳化痰为理论基础,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新颖的治疗思路,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患者于2020年4月-2
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
目的:评价“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3组,即三位一体组、西药组、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西药采用氟西汀分散片,三位一体疗法即整合了针灸、中药及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三种干预方式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8天。治疗前后均需对患者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共有106例患者
目的:1.总结中医古籍脾虚证相关内容,探究脾虚证的内涵以及相关证候分类以及方药。2.在中医上工“知”病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中的阶段分期。3.根据脾虚证病机演变过程,研究脾虚证临床不同分期的证治应用。方法:1.通过重点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脾脏生理功能、经络理论以及病因病机等相关篇章,根据脾脏的生理以及病理表现,从中医整体观思想对脾虚证的形成过程、病因病机以及证候特征进行解释。2
研究目的探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深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能够优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疗方案,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录自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经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53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报告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