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uti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化验指标等),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18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的心绞痛分级标准进行心绞痛分级,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分布:心绞痛2级>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心绞痛4级。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人数为207例,饮酒人数19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1.8%和58.8%,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吸烟、饮酒人数分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超重人数最多,为164例(49.0%),肥胖人数为68例(20.3%),不同心绞痛分级间肥胖人数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共261例(77.9%),合并患有糖尿病共154例(46.0%),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分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心绞痛分级间高血压分级分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平均年龄分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均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6不同心绞痛分级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左心射血分数大小、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分级与肌酐、尿素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射血分数呈负相关。7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人群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8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9各中医证型间心绞痛2级、心绞痛4级、冠脉三支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冠脉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2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绞痛4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阳气虚衰证;冠脉三支病变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10各中医证型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阳气虚衰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各中医证型间左室舒末内径大小与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室间隔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末内径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组,射血分数最小的为阳气虚衰证组。研究结论1吸烟史、饮酒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影响稳定性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发病人数与绝经期有关,女性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大小及左心射血分数、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为影响心绞痛分级的因素,可加重心绞痛分级程度。4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为稳定性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因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5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6冠心病发展早期,病变以痰浊、气滞、血瘀等实邪为主,冠心病发展晚期,病变以痰浊、阳虚、气虚等为主,痰浊贯穿于冠心病全程,且冠心病的发展是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的过程。7痰阻心脉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高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脂及肾功能相关情况。8气虚血瘀证组的左室舒末内径大小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病变程度。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疗效的差异,期望能为枕神经痛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的60例枕神经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组)。治疗组采用以水沟、印堂、神庭、百会、内关、合谷、神门为主穴的通督调神止痛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
研究背景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持续升高,腹膜透析(PD)因具有“简、便、廉、验”、较好的保护残余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势成为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居家血液净化治疗方法之一,据悉目前已超过27万人正在进行PD治疗。PD治疗作为肾脏替代治疗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患者是否拥有一套有效的透析通路。临床上,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是导致透析中断和透析管丢失的两大因素之一,是导致技术性
目的 通过观察腹针联合体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分析两者差异,客观评价腹针联合体针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纳入的70例心脾两虚型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腹针联合体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观察组采用腹针联合体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经过4周连续治疗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
研究目的:随着乳癌治疗手段的丰富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乳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血管毒性反应。本研究以含AC化疗方案为切入点,探讨乳癌含AC方案化疗所致相关心毒性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探讨其证型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临床全程管理提供预警与防治思路。研究方法:1结合纳排标准,纳入含AC方案化疗所致心脏不良事件的乳癌患者27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年龄、登记号),病
目的:体质类型的偏颇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耐受性和倾向性均不同。通过体质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进行系统性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临床调查,获得了成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及日常生活习惯等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所获取的资料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体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为本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客观理论数据。方法:选取2020年4
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meta分析进行文献研究来评价综合治疗方案干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的临床疗效。2.临床试验试验一: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ADHD的临床疗效。试验二:通过进行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中药汤剂治疗ADHD的对照研究,来探索综合治疗方案干预肾虚肝亢证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证型分布规律,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总结汤毅主任治疗的临床经验,为应用三辨诊疗模式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体质辨识量表、证型判定表、症状积分量表的评测并记录数据,口服汤药为汤毅主任应用三辨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的药物,患者治疗8周后复测症状积分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数据的收集整理,探索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素构成及分布特点,分析本病患者各证素与HP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素辨证规范化和中医药诊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期望中医证素辨证能够在临床辨证及疾病防治方面有所影响。同时分析总结宋平主任对本病的诊疗经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符合要求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目的:观察滋阴潜阳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血海、太溪、神门、四神聪、安眠,对照组参照第十版《针灸治疗学》中,不寐的取穴及操作,每日针刺一次,1周6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
研究目的:观察并对比“通任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基于数据挖掘,探索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为本针法治疗颈性眩晕提供参考依据。“通任调督针法”以通调任督二脉、调和阴阳,通利三焦,温阳化痰为理论基础,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新颖的治疗思路,并为该方法应用于临床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患者于2020年4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