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急性期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后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水平的变化及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影响,并通过分析EPCs水平与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浓度的相关性,旨在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选取发病72小时内NIHSS≥5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d为1个疗程。入院后第1,8,15d清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含量,CD34+CDl33+KDR+确认为内皮祖细胞,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SDF-1α浓度,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与安慰剂组患者外周血EPCs水平14天内均逐渐升高,EPCs水平基线期两组相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第8,15天EPCs水平与同期安慰剂组相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P<0.01)。SDF-1α浓度变化与EPCs水平变化相似。两组患者NIHSS评分14天内均逐渐降低,基线期NIHSS评分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8,15天NIHSS评分均较同时间点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组第8,15天血浆SDF-1α浓度与外周血EPCs水平高度相关(r=0.747,P<0.01;r=0.811,P<0.01)。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上述结果提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有效改善急性期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SDF-1α的表达,促进EPCs动员,改善缺血部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