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多酚的提取制备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荔枝资源丰富,目前栽培面积57万公顷,年产荔枝150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一位。荔枝壳约占鲜果重的15%,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本文以荔枝壳为实验原料,系统的研究了荔枝多酚的提取制备工艺,并建立了荔枝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分离条件,最终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急性毒性进行探讨。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⑴为优化荔枝多酚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了荔枝多酚提取方法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结果所得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3:1,乙醇溶液浓度64%,浸提时间78 min并浸提一次。在此条件下实测提取液中荔枝多酚含量为(1.184±0.009)mg/mL(N=3),与理论值1.208mg/mL误差仅为1.97%,说明该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可靠。   ⑵静态吸附解吸和动态吸附解吸实验表明,大孔吸附树脂XDA-7对荔枝多酚具有良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荔枝多酚粗提物柱层析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3.5 mg/mL,样液pH为4.5,上样速率为2 BWh,洗脱液浓度60%,洗脱速率6 BV/h。以此优化条件进行纯化,所得产品纯度为70.65%,纯化效果较理想。   ⑶建立了荔枝多酚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分离条件,所得最佳色谱条件为:选用symmetryC18色谱柱(4.6×150 mm,5μm)、,流动相A为1.5%甲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水-甲酸(80∶18.5∶1.5,v/v/v)混合液,梯度程序:(min/B%):0/1,3/3,6/8,0/3,15/12,25/19,35/21.5,50/45,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在此条件下对荔枝多酚进行分析,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并能在35分钟内完成一次分析。同时对荔枝多酚中的(-)-表儿茶素和芦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两成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14%-4.91%之间,线性范围在0.0125-0.2 mg/mL之间,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9996-0.9999,其含量分别为31.84 mg/g和1.326 mg/g。   ⑷荔枝多酚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清除活性和剂量之间呈现出量效关系。荔枝多酚对三种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7.36 mg/L、16.09 mg/L和65.20 mg/L,总抗氧化能力为74.99 U/mg,表明荔枝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⑸荔枝多酚的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腹腔注射给药半数致死量LD50为0.2512g/kg,95%可信限为0.227-0.278 g/kg;灌胃给药的LD50为7.706 g/kg,95%可信限为6.442-8.702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可确定荔枝多酚属实际无毒级物质,说明荔枝多酚在常用量下是比较安全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趋枯竭和能源危机、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如果能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力网络的同时,以相对少的网络损耗和投资成本提供更大容量的高质量的电能。对网络进行重构能发挥电网现有设备的潜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网络运行的经济性和供电的可靠性。当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对配电网的潮流、电压、网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网重构问题是典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具有多约束、多变量、离散性等特点
传统的SVC监控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数据综合分析、数据记录、网络连接等现代监控系统的要求,使用以LabVIEW为代表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进行SVC监控系统开发在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