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火热进行下应运而生,习惯作为补充性法源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动,该条法律规定中的理论漏洞并未予以修补,该规定中的“习惯”是指习惯法还是单纯事实上习惯的问题依然存在激烈争议,由此引发法官适用习惯时存在裁判不一致现象。民事习惯司法适用中存在众多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习惯查明途径和认定、适用标准以及论证过程;习惯规则与基本原则适用顺序尚有分歧;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火热进行下应运而生,习惯作为补充性法源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动,该条法律规定中的理论漏洞并未予以修补,该规定中的“习惯”是指习惯法还是单纯事实上习惯的问题依然存在激烈争议,由此引发法官适用习惯时存在裁判不一致现象。民事习惯司法适用中存在众多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习惯查明途径和认定、适用标准以及论证过程;习惯规则与基本原则适用顺序尚有分歧;民事习惯与制定法司法适用上存在冲突;等等。司法实践中必须审慎适用民事习惯进行裁判,以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本文从《民法典》第10条切入,探讨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现状,总结我国民事习惯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进而提出完善习惯司法适用的措施。笔者借助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平台,主要采取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民事习惯在司法适用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结构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并对国内外关于民事习惯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同时对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整理说明;第二部分是从《民法典》第10条切入,对该规定中的习惯进行了解读,及对与“民事习惯”相关概念、适用顺序、地位及司法意义等进行了概述;第三、四、五部分主要是借助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这一平台对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从民事习惯基于提出主体、适用案件类型、不同层级法院及不同审级程序适用情况、不同地区适用情况等多方面出发进行探讨,揭示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现状并分析成因,总结民事习惯司法适用过程中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完善习惯司法适用的路径设定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司法实践中民事习惯司法适用的情况以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民事习惯相关配套法律规范,明确习惯查明途径和认定标准,规范习惯论证过程,转变法官法律思维依赖路径,促进民事习惯适用司法进程。
其他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主体性思想。针对主体性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因循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的思辨的研究范式,而是将经济学和哲学有机结合,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事实中探讨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黑格尔辩证法把人仅仅理解为自我意识,主体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主体的一切特征,包括感觉、本质、劳动、异化以及异化的消除都是一种抽象的运动形式,一切活动仅仅是在思维中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高度重视,而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是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我国各省市在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投入、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极不均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整体提升和区域间的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科学测度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区域科技创新状况,对定位和突
唐代墓誌數量龐大,在歷史學、考古學、文字學等領域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學界已經对唐代墓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各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墓誌釋文整理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確釋讀墓誌上的文字,纔能更好地開展相關研究。本文以唐咸通年間墓誌爲研究對象,立足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一)從釋文校補的角度,對唐咸通年間墓誌釋文的疏漏不足之處進行補正。(二)從文字考釋的角度,對唐咸
宗教信仰与人文精神同时并存的西周文明,以其对天人关系的特有解读成为探寻中国哲学起源的关键一环。《尚书》中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天命观,更是展现出宗教信仰中天人关系的新境界。《尚书》天命观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其思想渊源和产生前提。颛顼时期的“绝地天通”以及殷人对“帝”的至上神信仰,都为其产生提供必要的思想养分。而于周之代殷历史剧变中产生的周初统治者对于解释政权合法性、完成民族整合以及稳固政权等重大
本文以郑玄所注释的《周礼》、《礼记》、《仪礼》三本著作为基础,探究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对词源学的贡献和成就。在具体训诂实践中,郑玄继承先秦声训探源结论,开创了“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的探源观念,已开“名之于实,各有义类”之先河,《三礼注》常以声训和双音词构词理据两种方式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及语词间的源流关系。据笔者全面统计,郑玄《三礼注》中探源的材料多达521条,其中声训材料437条,双音词构
本文研究的是晋城方言的时间量表达。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时间量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时间量的术语、认识、分析方法和研究角度均不够统一。故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并分析大量语料,试图重新建构一个完善的时间量表达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新的时间量理论框架指导下对晋城方言的时间量表达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梳理了前人研究的重要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例题”、“数学例题”、“数学习题”、“例题教学”等有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在对这些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对例题教学的功能价值、编写原则以及国内外关于例题教学和有效教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学习研究和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传达是通过例题实现的.教师在课前对例题的选取、设计、编排,课中对例题的讲解,课后对例题的反思,属于例题教学的三个阶段,这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新时代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核心要义即通过实体上从轻的刑罚和程序上从简的审判,来激励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以促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在实现公正司法的基础上提高诉讼效率的目标。上诉权作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承载着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和实现诉讼公正的效能,理应得到保障。然而,实证研究发现,在本应达到预期服判效果的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告人得
庄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春秋与战国战争极其频繁,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给予庄子深刻的思想冲击,这为其批判昏暗政道提供了现实基础。庄子极有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广博的知识见闻令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自觉,他深刻反思“有为之治”所带给人性的桎梏,儒家政道所造成人心的异化,知识智慧对人心的扰乱,因而庄子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在宥天下。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
提问是师幼互动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能否开展有效提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标志。教师提问最终的指向必然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通过提问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也是从问题开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提问,通过提问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由于幼儿回答问题的思维水平与教师的提问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低水平的提问可能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幼儿园教师提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