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进展到增殖期意味着进入严重阶段。DR主要是由于高糖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组织缺氧,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推测和假说主要有6个方面:1.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2.非酶性糖基化作用;3.自由基活性和抗氧化状态;4.多元醇通路;5.蛋白激酶C活性;6.内皮细胞及凝血功能异常。 目前在DR患者的治疗方面,国内、外尚无肯定有效的药物,从根本上治疗。随着对DR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西医药疗法,在治疗上,主要是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学说而采取的治疗。①肌醇的补充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的应用;②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③蛋白非酶性糖基化抑制剂的应用;④DG-PKC系统抑制剂的应用;⑤激光治疗;⑥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但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尚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国内,中医药治疗DR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我国于80年代初注重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90年代开始,其研究日渐深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医药对DR的治疗,趋向于采用专方治疗,且更加强调对早期DR的治疗,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在眼底改变可在检眼镜下检出之前,血流动力学检查,<WP=33>血液流变学检查等,都已发生异常变化。在对DR的病因病机探讨中,较为普遍的共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演化为肝肾两虚,同时瘀血证贯穿始终。在辩证中,眼底的微观辩证理论日趋系统化,将已有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更有效地指导临床。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调控DR机制的因素,如高血糖症及其引起的多元醇通路,自由基活性,非酶性糖基化,内皮细胞及凝血功能,血液动力学,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异常有了进一步认识,已有的中医药在改善视网膜病变及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调节脂代谢,免疫调节,血液动力学,自由基活性,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及SOD活性等方面,多环节起作用。因而在DR治疗中,有着整体调节的优势,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本次研究将我院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就诊的56例肝肾两虚、瘀血阻络型DR患者(共108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红景天、丹参、川芎);对照组服用芦丁片,共治疗3个月。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天然药物组方治疗后,患者视功能明显改善,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明显改善了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P<0.01),消除或减轻了视网膜的水肿和渗出,促进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的吸收。提示视网膜血循环<WP=34>可明显改变,从而改善眼底病变。在DR患者治疗中治疗组DR患者早期(单纯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DR增殖期患者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早期治疗DR效果好,随着增殖型DR患者的新生血管的出现,疗效明显下降。从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DR患者经治疗后,视功能恢复情况与治疗前视功能成正相关,与病程、高血压病史、烟酒嗜好成负相关。随着对DR的研究日渐深入针对性较强的单味中药和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有增加趋势。如何进一步加强中药药理研究,加强动物实验研究,作好DR的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患者在DR的背景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某种程度的逆转,减少PDR的发生,降低可避免盲的发生率,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