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恕是指人际侵犯发生之后,被侵犯的一方由消极反应向积极反应转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受害者的社会认知、共情、人格特质、人口学与文化变量,侵犯者的态度及道歉,侵犯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侵犯行为的性质如伤害的类型、伤害的严重性等都会对宽恕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宽恕焦虑是国外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阻碍人们做出宽恕行为的一个较大的障碍,也是许多变量作用于宽恕的中介变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翻译修订了宽恕焦虑量表的基础之上,探索了情景宽恕与宽恕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不同的道歉方式对于大学生情景宽恕和宽恕焦虑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宽恕焦虑量表包含两个因素:交往焦虑和自我形象焦虑。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实证效度。
(2)大学生的情景宽恕总体居于中等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3)大学生的宽恕焦虑总体居于中等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这些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女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男生。
(4)宽恕焦虑与情景宽恕呈显著负相关,被试的宽恕焦虑水平越高,情景宽恕水平越低。宽恕焦虑对被试的情景宽恕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5)道歉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情景宽恕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借口式道歉的大学生最容易宽恕,其次是诚恳式道歉、合理化式道歉和挑衅式道歉。道歉的可接受程度越高,被试的情景宽恕水平越高。挑衅组引发的情景宽恕水平显著低于其它组,借口组的情景宽恕水平显著高于合理化组。缓解组(诚恳组和借口组)的情景宽恕水平显著高于恶化组(合理化组和挑衅组)。
(6)道歉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宽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接受合理化式道歉的大学生宽恕焦虑水平最高,其次是挑衅式道歉、诚恳式道歉和借口式道歉。借口组的宽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恶化组(合理化组和挑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