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以永康市包工头个案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5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分化,社会流动性也明显增强。以包工头为代表的新富裕群体从社会较低的阶层向上流动为较高阶层,他们的社会身份发生了改变。然而,包工头产生了与其身份不符合的“两栖型消费“行为。无论按照目前消费认同理论中的社会分层论,还是消费构建论,都无法解释这现象。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流动视角以永康市包工头为例探讨包工头身份改变所引起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从社会流动视角来研究消费方式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将社会分层论和消费构建论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即看到了社会结构特别是阶层结构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制约,又强调了消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构建社会身份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结构式访谈方式对永康市包工头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了包工头两栖型消费特征和双重性身份认同的社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包工头在从农民工向老板角色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经济占有量较低、文化程度不高和职业身份危机使他们产生双重性身份认同,即他们认同自己是农民工和老板两种身份。这种双重性身份认同是包工头进行两栖型消费的根本原因。在双重性身份认同作用下,一方面,包工头在日常生活扮演农民工角色,并按照长期社会化习得的节俭习惯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作为老板身份,包工头需要在职场环境中按照老板的价值规范竭力进行奢侈的消费行为。这是一个受社会结构性制约的消费行为,同时又是主动构建自己的身份的过程。也就是说消费认同是消费者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主动构建身份的社会认同。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量表及修订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Ra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大学生样本(321名)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倾向及人际信任情况进行了理论分
本文试图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某个案实地调查,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探究和分析市场转型过程中某大型国有企业(“典型单位”)组织
社区是人类社会结构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区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时代的需求与潮流的趋向,尤其是在民族社区模式的变迁过程中,从另一角度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
健康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和它植根的环境中。社区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健康城市苏州,社区健康教育工
性别角色态度是指个体对于男性或女性合适的角色行为表现所持的一种态度,即对于男性或女性在后天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性别角色的看法、感受与评价。性别角色态度影响着一个人多
家庭是社会文明的摇篮,在民族文化的遗传和变革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是维系家庭的第一条纽带,也是判断家庭的第一条标准。”转型期,伴随着城乡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