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量表及修订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Ra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大学生样本(321名)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倾向及人际信任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主要关注了大学生认同的典型亲社会行为类型、亲社会倾向和大学生人际信任基本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倾向、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均较低,同时人际信任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该结论验证了研究之初提出的假设。主要的结论有: (1)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被试大学生报告最多的亲社会行为是遵规行为,而在助人行为上报告的最少;大学生总体亲社会行为不存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但具体到9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类型上,女生在安慰或分享行为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则在借钱或贵重物品、见义勇为、网络亲社会行为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借钱或贵重物品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不同专业背景在施舍或捐赠以及网络亲社会行为上差异显著;担任学生干部的被试亲社会行为总水平以及谦让行为、施舍或捐赠行为、遵规行为和安慰分享行为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被试;此外,教育变量在除了网络亲社会行为外的其他8种亲社会行为上皆存在显著差异。 (2)总体而言,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且特殊信任水平高于普遍信任水平。此外,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及其两个因子不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子女以及父母教育程度的显著差异。但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同学关系以及班级氛围是否友好和谐、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显著。 (3)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总体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以及施舍或捐赠行为显著相关;普遍信任与总体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以及施舍或捐赠行为显著相关;特殊信任与谦让和遵规行为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都不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信任和亲社会倾向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亲社会倾向的预测作用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