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创新资源全球化的发展使创新成为了城市间竞争的关键性要素,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市群不仅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而且正日益成为提升国家或区域创新竞争力的主导地区,城市创新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发展长江经济带也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及门槛效应不仅契合当前时代背景,更能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09市2004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对该区域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部分分为三个步骤:①构建城市创新综合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水平;②结合Arcgis10.0软件对长江经济带109市的城市创新进行空间集聚特征分析;③利用stata12.0软件构建门槛回归模型,从经济基础和信息化水平两个视角分析各因素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分别得到如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空间集聚程度在时间上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M”字形的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左低右高”的“双峰”形状且总体增强,同时存在界限分明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冷热点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核心-外围”结构;热点区稳定集聚在上海市及其相邻城市,次热点区紧靠热点区,次冷点区以汉-赣为主,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川-滇-湘等。(2)趋势面具有“东西两头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其东西方向上趋势面的形态由“U”型转变为“√”型,南北方向上趋势面的形态由“拱”型到“直线“型再到“L”字型转变;陡峭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先减后增,区域内的城市创新差距先减小再增大;城市创新的“高地”范围从长三角地区扩大至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也有少量城市崛起,但“绝对高地”仍为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北部城市。(3)经济基础和信息化水平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具有显著地三门槛效应,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它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增强且作用效果也愈来愈强;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的正向影响效果呈现反“N”字型的波动下降趋势,在小于第一门槛值和介于第二、三门槛值时,信息化水平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在其他区间则其促进作用趋于减小。(4)科技就业、社会信心和福利保障等能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生显著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投入在以经济基础为门槛的条件下,对城市创新的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以信息化水平为门槛的条件下,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影响较为不明显;在信息化水平的门槛下,科技就业、社会信心和福利保障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影响力也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