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挑战,必须增进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不断培育企业家这一市场主体,从而避免在参与国际分工时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的问题。但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还是H-O的“资源禀赋理论”,都因为具有静态性的特征而减弱了实际政策指导的意义;“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优势增进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的成熟度和价格信号的准确性,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欠成熟,故有显而易见的障碍。因此我国比较优势的增进在理论上出现了难题。本人认为要化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解决在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障碍问题,而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本质是对市场信息进行高效率的探索、发现、利用、试错、改进和传播。因此,比较优势增进的重要动力源泉是企业家资源的拓展和才能的发挥。国际市场是企业家才能提升的有效平台,通过"OFDI",企业家在配置生产要素时的时空范围得到有效扩大,这可为其“人力资本”的自我投资和以"Know how"为主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积累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对一国具有国际经验和跨国经营水准的企业家群体形成持续的激励。我国的企业家通过OFDI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技能、知识储备和管理经营水平,从而促进中国比较优势的持续增进。企业家在三个方面显示出才能的提升:从企业产品的简单出口发展生产要素的“出口”;企业家从单纯涉及经济领域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的转变;企业家从最初注重企业竞争向注重合作的转变,这种合作包括企业间的合作,企业所在国政府和东道国的合作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家要素”对我国比较优势增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比较缺乏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商品,如果长此以往,会使我国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时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为避免此类情形的发生,增进我国的比较优势,就需要企业家这一关键要素来发挥作用。企业家通过提升自身才能,不断提高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市场信息整合的能力,从而达到升级产业结构和增进比较优势的目的。国际市场是企业家提升自身才能的绝佳平台,通过OFDI,企业家才能获得显著提升,企业家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这种增进的比较利益具有三个特征:“双向性”、“协同性”和“利益共生性”。“双向性”在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在面对国外的竞争对手时拥有如劳动力成本等的优势,而在面对国内的竞争对手时则拥有如技术、渠道等的优势,所以这种由对外投资带来的竞争优势具有“双向性”;“协同性”在于企业家可以将OFDI所带来的“对外优势”和“对内优势”进行协同互补,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显著。而企业家之所以进行OFDI,是具有“利益共生性”的原因:首先,企业家通过OFDI,可以使其企业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其自身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是因为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其所拥有的商机和机会更多,同时挑战也会更大,而一位被国际市场“培训”过的企业家会更有动力与能力参与到对外投资中去,因此这就形成了企业家资源拓展与海外投资发展的良性互动,企业家在国际市场中正是通过这种动态的学习和反馈的过程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才能和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及国际化程度;其次,企业家所在的投资国和东道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会产生“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两国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绑定在“利益共同体”中,这种利益共生的关系会促使企业更多地源源不断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本文还通过“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做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企业家才能提升及市场规模有效扩大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家进行OFDI时具有的“双向性”、“协同性”和“利益共生性”这三个特点出发,对OFDI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努力揭示和归纳企业家进行OFDI获得成功的某些规律性特点,尝试为企业家更加高效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出适合的思路及正确的投资战略。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促进我国OFDI发展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