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类膜介质的相互作用及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NMR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缬沙坦(Valsartan, VS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高血压药物,通过选择性的拮抗1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达到降压功效。由于AT1受体的结构尚未得到解析,因此VST虽然疗效确切,但是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沙坦类药物首先渗入细胞膜继而与膜内的AT1受体结合。在此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药物,生物膜,受体三个对象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核磁共振的方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得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多种信息,因此本论文中我们以VST为探针,运用NMR方法研究了药物与胶束类膜体系的相互作用,并且对受体蛋白AT1跨膜区多肽的样品制备以及胶束中液体NMR结构的解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药物与膜的相互作用是深入探索沙坦类药物拮抗机制的第一步。我们利用多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体系模拟生物膜环境,综合运用NMR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VST在到达靶蛋白之前在膜上的渗透过程。我们观察到在DPC胶束中,VST存在两种构象(反式和顺式)NMR时间尺度上的快交换现象。VST质子化学位移,弛豫时间,自扩散系数的变化反映出两种构象都与DPC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从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NOESY谱图中揭示的结合态VST的空间结构显示,VST与DPC的疏水长链以及带正电荷的胆碱头都存在相互作用,使得VST定位在富含带电荷亲水头的胶束上层区域。另外,在DPC胶束中,VST两种构象反式:顺式的浓度比为0.94,这一结果与理论计算显示的顺式相比于反式VST具有较低的DPC结合自由能相符,反映了两者与DPC相似的亲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了CTAB、Tween-20、SDS胶束中VST两种构象的比例(反式:顺式),并按照该比例的大小将表面活性剂进行排序,即DPC,CTAB <Tween-20<SDS。结果显示VST构象变化与表面活性剂的电荷性质显著相关。因此我们认为,静电相互作用在VST与胶束的结合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疏水作用力则会影响药物在胶束中的渗透。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沙坦类药物在生物膜环境中的传输机制并为降压药物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AT1受体属于GPCR家族,是七次跨膜蛋白,分子量大难以表达,结构迄今无法得到解析。我们通过原核表达和化学合成等手段对AT1受体的活性片段进行了研究,取得一些探索性结果。根据跨膜蛋白的各片段可以单独形成稳定结构的理论模型,我们将直接参与相互作用的第五跨膜区(AT1TM5)多肽作为独立的结构单元,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获得了高纯度、大量表达的融合蛋白。结果表明,MBP标签对跨膜多肽的溶解性有明显改善,并且选择合适的跨膜区长度对多肽的表达影响重大。我们根据氨基酸的亲疏水性质,设计并固相合成了第三跨膜区(AT1TM3)多肽,采集并归属了AT1TM3在DPC胶束中的同核二维NMR谱图。结果显示,DPC中AT1TM3多肽NMR信号仅有Leu19Lys29片段可以分辨,且该片段没有形成为稳定的二级结构。由此说明,多跨膜区的独立折叠模型可能不是普适性的,而且如何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仍是膜蛋白结构研究中的一个瓶颈。我们的研究为理解AT1受体的折叠机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围术期优质护理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6例。2011年7月前收治患者33例,33例患者均没有加强围术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法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13年2月~8月应用10 cm&#215;15 cm聚丙烯网片行经脐单孔法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
<正>近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发布了最新研制的纺织用生物复合酶制剂,该酶制剂专用于纺织品退浆精炼的染前处理步骤,替代传统碱处理工艺,达到了节能、节水、减排、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窃电会对电网和用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的损失,应有效防止窃电现象的蔓延。本文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反窃电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常见的窃电方法,在技术和管理上对反窃电进行了
长果大头茶是山茶科大头茶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缅甸和越南北部。本课题组前期对大头茶属植物黄药大头茶和广西大头茶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获得了以三萜皂
政策研究中的行动者中心制度主义是由德国学者弗里茨&#183;沙普夫和雷娜特&#183;迈因茨率先提出,并由弗里茨&#183;沙普夫系统阐述而发展成为重要的政策过程理论。这一理论假
通过研究电力光缆运行中发生的故障特点,提出一种电力光缆监控系统。基于相干光时域反射计对光纤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并结合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数据进行降噪和优化处理,
目的:阐明DNA损伤调节自噬相关蛋白1(DNA damage-regulated autophagy modulator1,DRAM1)在中脑多巴胺能细胞系MES 23.5的过表达对鱼藤酮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DRAM1在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