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交成为了最容易与其他活动融合的附加行为。运动、学习、音乐等活动都开始与“虚拟化的社交”相连,形成了虚拟空间社交化运动、社交化学习等复合多模态活动。“社交+”使参与者收获了活动的原始功效与人际交往功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App成为线上活动的主要载体。这其中,众多学习软件融入社交化元素,既加强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也增强了用户对软件的使用粘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状态。人类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如今,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与进化中。从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到自我的学习能动性再到终身化学习社会的形成:学习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向化走向多元化。学习活动毫无疑问成为人类发展浪潮中最重要的活动。当学习活动不断进化,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时,新时期网络空间上的线上学习就会逐渐成为一股热潮。如今,众多线上学习的开发方看到了社交化学习带来的“双赢”状态,在线上学习的载体中也纷纷设置了带有社交元素的功能区。曾经学习者习惯于扮演受方的角色,只是被动的听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在学习社交化的时代。学习对人们不再仅仅是一种单向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被学习者掌控的活动。本研究从互联网环境下的在线学习社交化现象出发,以中国最具社交化表现的在线学习平台——Timing App为研究对象。透视在线学习社交型应用中的用户社交图景。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的动因以及学习效果。本研究总体上结合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从学习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到群体中的动力互促等方面展开。试图寻找到Timing App这种“新媒介”与线上虚拟学习这种“新场景”与人们在学习中社交的“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互联网+学习+社交的新学习场景中,学习者出于不同的动因,出现了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学习的新行为。并且根据行为深度的不同,取得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动因方面,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出于三个原因接触学习社交化,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即:1.学习者主动寻求同侪压力,以压力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2.学习者认为在学习软件中进行自我展示、加入群组能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传递人际温暖。3.学习者单纯出于独特的中介化学习交往模式选择社交化学习软件。尤其是K12群体,线上虚拟的社交化学习软件弥补了线下传统班级的不足。在学习效果方面,本研究发现,学习者接触社交化程度的深浅决定了学习效果。有的学习者适当社交,主攻学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有的学习者沉溺于自我展现、群组交友,过于修饰自己的景观,被社交所反噬,形成了过剩的自我景观化。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对学习产生了负面效果。本研究最后对学习社交化的现象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软件方在对软件进行交互设计时应注意减少繁琐的社交功能,不能过于执着将社交元素堆砌成山,引导用户社交。这样终究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致使学习者离弃软件。学习者也应该以学习为本,适度社交。在对在线学习社交化的展望中,笔者预测,在未来学习软件以及整个学习活动都会结合社交化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