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向海外母语为非汉语的广大学子的汉语及文化教学。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在全球已经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最正规、最科学的学习汉语的渠道和平台,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不断地扩大。语言的传承是文化的传递,虽然汉语国俗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却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汉语国俗词语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明显的中华文明的烙印,并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研究汉语国俗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汉语国俗词语的研究还停留在本体研究的层面上,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仍旧很少,在教学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科学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外加汉语国俗词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国际教育的质量,因此对汉语国俗词语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促进中华文化进行跨国交流。我们以汉语国俗词语为研究核心,基于汉语国际教育背景,综合运用词汇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收集并整理前人相关理论,从汉语国俗词语的界定和分类两个层面入手,系统阐述“汉语国俗词语”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新HSK词汇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对汉语国俗词语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目前使用较多的对外汉语教材《攀登》《桥梁》和《发展汉语》中的汉语国俗词语汇进行封闭式统计,了解对外汉语教材中“汉语国俗词语”的数量。汉语国际教育的受众群体大多为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因此通过实地选取来华留学生为对象,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国家地区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学习难度进行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不同层次的留学生学习、掌握、使用汉语国俗词语的现状,从中找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深层次分析汉语国俗词语习得难度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留学生汉语国俗词语的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