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加工是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有效社会沟通和交往的重要途径,是获得个体身份、种族、情绪等线索的重要方式。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面孔加工水平,对其社会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听力障碍儿童面孔加工的发展,研究选取7-17岁的听力障碍儿童,使用多维面孔任务(Face dimensions task)实验范式进行讨论,并与健听儿童面孔加工发展结果比较。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健听儿童和听力障碍群体的面孔加工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和呈现已有研究观点的同时,在第二部分提出本研究的关注点和研究设计。第三部分由三个实验组成,分别考察了健听儿童和听力障碍儿童面孔加工方式的发展、面孔加工倒置效应的发展和面孔加工异族效应的发展。实验一对听力障碍儿童的面孔加工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听力障碍儿童的面孔加工以特征加工,嘴部加工为主,9-10岁是听力障碍儿童面孔加工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实验二对听力障碍儿童面孔加工的倒置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对面孔进行整体加工,对正立面孔的加工好于对倒立面孔的加工,且对面孔嘴部的倒置效应更大。实验三对听力障碍儿童面孔加工异族效应的发展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对本族面孔倾向于特征加工,对异族面孔倾向于结构加工,在嘴部加工的异族效应大于在眼部加工的异族效应,听力障碍儿童更关注本族面孔的嘴部加工和异族面孔的眼部加工,随年龄发展嘴部加工的异族效应减小。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的面孔加工与年龄有关,面孔加工的策略随年龄发生改变,且面孔加工的水平与日常的沟通方式有关,对听力障碍儿童应注重口语和手语并用的教学。本研究的结果对听力障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都具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