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意娘娘信仰是发源于宁波象山地区渔山列岛的民间信仰。在代代相传的口头叙事中,如意娘娘是以一位外来渔家女的形象出现,因其投海殉父的非凡孝举而被当地的渔民供奉为海上平安孝神,作为海岛上最为重要的海神保佑着出海作业者的安全。在官方的传说版本中,岛民们还打捞起如意娘娘投海处上浮的木板并雕刻成如意娘娘的塑身。这种浮尸立庙的变体,将神灵与神像结合的方式显然与浙江沿海岛屿上独特的丧葬礼仪相关,木板就如潮魂仪式中的稻草人一般起到了吸附飘离人体、沉落海中的魂魄之作用。此类木板浮物说,不但被官方所接纳,被诸多学者所采集,而且是海岛男性渔民的共同记忆,但在民间的女性信众叙述中,木板普遍被三寸金莲所替代。由此产生的木板说与红鞋说分性别共存的局面应为两性信众社会背景的反射。
在如意娘娘的传说体系中,渔山岛民们还将如意娘娘与天后妈祖结成了神界的姐妹亲属关系。通过神灵间亲缘关系的建构,不但在传说内容上能够明显看到天后妈祖之于如意娘娘的影响,更在地缘关系上使得偏安一隅、动荡不安的边陲孤岛--渔山列岛与象山内陆地带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同时,姐妹长幼的神格等级差别也折射出岛岸之间域级、富裕程度和文化品级的差距。随着如意娘娘信仰的发展,神灵的亲缘关系更成为了拉近海峡两岸庙宇之间、人群之间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
1955年国民党撤离内地时将渔山岛在内的沿海岛民尽迁台湾,如意娘娘塑身也被信众一并携往海峡对岸。在渔山岛这片信仰的起源地,由于信众的集体缺失、神像的搬离,庙宇的破败,如意娘娘信仰呈现出日渐衰微,几近消失的状态。1956年,人民政府动员象山石浦村民进驻渔山岛;也正是因为如意娘娘和天后妈祖之间亲缘关系的存在,让身在象山内陆地带的石浦民众对如意娘娘毫不陌生,在入岛后以残庙信仰的方式重新兴起了对如意娘娘的崇拜。而过海赴台的原渔山岛民们在台东富冈地区也将如意娘娘作为重要的乡神建庙供奉,一方面仍然按照原籍地的传统习俗进行祭拜,另一方面也不断吸收台湾当地的其他民间信仰,带有更多的移民信仰特征和道教色彩。
自1989年始,台东富冈地区的如意娘娘信众们发起了回乡祭祖的活动,更以传说中如意娘娘与天后妈祖之间形成的姐妹亲属关系为依据,在2007年的9月14日做客象山东门的天后宫,是为两岸神灵省亲仪式的起点,也由此开始被政府征用进入官方的开渔节庆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