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是水体的主要经济资源之一,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及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均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农药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其能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干/湿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在直接影响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的同时,给鱼类等水生动物也带来了一定的毒理效应。因农药使用量大、残留期长、在水体环境中检出率高,且有些农药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农药进行水生生态安全性评价显得十分重要。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是水体常见的农药污染物,本实验采用草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急性毒性实验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这两种农药对草鱼的生物毒性效应。其中,急性毒性实验用于检测农药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则用来研究农药在一定时期内对鱼体碱性磷酸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1.急性毒性实验采用静水染毒进行毒性实验,利用Bliss统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对草鱼的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9 mg/L和1.125μg/L,安全浓度分别为2.19 mg/L和0.1125μg/L,其毒性大小为:氟氯氰菊酯>敌敌畏。2.亚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的96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设立4个染毒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共进行10 d,采用静态置换法每天更新溶液,分别于第1d、2d、3d、5d和10d采集样本。实验结果表明: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对草鱼肝脏和肾脏AKP活性影响呈现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暴露时间越长,则AKP活性的抑制率越高。在第10 d肝脏AKP活性出现最小值,其中20 mg/L敌敌畏组抑制率最高达到95.50%。实验中,肝脏和肾脏AKP活性在低浓度组受到诱导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可引起草鱼肝脏和肾脏AchE活性产生显著变化。在低浓度范围内,肝脏和肾脏AchE活性均产生了诱导作用,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延续,诱导作用均先增强后减弱,并最终维持在某一浓度水平仅产生微小波动,而高浓度范围内则对这些组织器官AChE均产生了抑制作用。在第10 d肝脏和肾脏AChE活性出现最小值,20 mg/L敌敌畏组和0.8μg/L氟氯氰菊酯组抑制率最高达到80%以上。草鱼肝脏和肾脏的ALT和AST活性在暴露初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但随着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酶活性呈下降趋势。提示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胁迫所引起的ALT和AST活性变化与处理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可见,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胁迫可导致草鱼生理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从而对鱼体正常生理机能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所选指标变化的显著性及其与污染物浓度与作用时间之间所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或时间——效应关系,说明其有望成为评价水体中敌敌畏和氟氯氰菊酯污染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