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稳定有效的兔耳瘢痕为模型,通过对兔耳瘢痕的形态学、组织学、增生性瘢痕的厚度及硬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Smad3信号表达的观察,探讨黄芪对兔耳创面瘢痕增生的抑制效应和初步机制,为黄芪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体重1.8~2.5kg,兔耳健全,雌雄不论,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其中实验组3组:A组:浓度为1000 mg/ml黄芪治疗组(高)、B组:浓度为500 mg/ml黄芪治疗组(中)、C组:浓度为250 mg/ml黄芪治疗组(低)。对照组3组:D组: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E组:未处理的瘢痕组、阴性对照组F组:正常兔耳皮肤,A、B、C、D、E、F各4只兔子,除外正常皮肤组,在每侧的兔耳腹侧中部做4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切口,创面间相距1cm,共160个创面。伤后21d局部注射黄芪液或生理盐水,注射用量为0.2 ml。在术后32d和43d,分2次切取标本,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超声频率为13MHz)、瘢痕硬度精密测定仪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的瘢痕和正常皮肤厚度和硬度及光镜下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三色法胶原染色的组织结构变化情况;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Smad3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术后8~12d创面结痂,16d创面逐渐上皮化、痂壳松动并开始脱落;21d创面全部上皮化,可见瘢痕增生明显;术后28d瘢痕增生达高峰;43d逐渐进入消退期。(2)HE、Masson染色显示:黄芪实验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无胶原结节或者胶原结节不明显;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真皮层较厚,成纤维细胞密集,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或成旋涡状,形成胶原结节;阴性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胶原束细小,排列规则。(3)黄芪实验组兔耳瘢痕变薄、硬度降低,TGF-β1及其Smad3信号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在伤后32d、43d时两组间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5),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保留软骨,去除全层皮肤及软骨膜后兔耳创面可以获得明显的瘢痕并且延长瘢痕的增生期,形成有效稳定的增生性瘢痕,可以用作动态的观察药物治疗瘢痕的效果;(2)创面上皮化后局部注射黄芪可明显抑制瘢痕组织的增生,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TGF-β1及其下游信号Smad3的表达而实现的;(3)黄芪对兔耳瘢痕增生的抑制呈浓度剂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