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简称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类型,约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因此对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而言,放化疗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既往细胞因子治疗如干扰素α(interferon-α, IFN-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等对mRCC有一定活性,但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总的临床获益小于10%,并且毒性作用较大。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在转移性肾癌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Everolimus(依维莫司,RAD001)是一种口服的mTOR抑制剂,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间接(通过抑制血管生长并表现出抗血管生成的特性)的抗肿瘤作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3月30日批准Everolimus用于治疗舒尼替尼或索拉菲尼治疗失败后的mRCC患者。目的①评价分子靶向药物Everolimus治疗不能耐受VEGF靶向治疗或VEGF靶向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进展的转移性肾细胞癌中国单研究中心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②评价疾病控制率(DCR),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法①受试者:选取自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且既往不能耐受VEGF靶向治疗或VEGF靶向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进展。所有受试者经伦理学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筛选和基线评价,满足入组条件的患者纳入临床试验。②方法:入组试验的患者接受每天一次,每次10mg试验药物口服治疗,每28天为一治疗周期。每个疗程第一天进行访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每2个疗程),直到肿瘤出现进展(按照RECIST标准指导原则确定)或出现不能接受的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或其他任何原因退出试验。③数据分析:收集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数和百分数以及疾病控制率,总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结果①患者特征:共纳入7名受试者,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5岁。既往接受Sorafenib(多吉美)治疗3例,Pazopanib(帕唑帕尼,GW786034)治疗4例。7例患者中5例为不能耐受VEGF靶向治疗,2例为VEGF靶向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转移病灶累计发生部位包括:肺转移3例,对侧或同侧肾脏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骨转移1例,肾周转移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肺门淋巴结转移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腹壁皮下转移1例。治疗时间0.33~12.13个月,中位治疗时间2.17个月。随访时间截至目前1.6~16个月,平均9.2个月。7例患者中3例死亡:3例均于退出试验后因肿瘤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②安全性结果:7例受试者每人均出现至少1项不良反应。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给予受试者对症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可控制并耐受。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咳嗽(85.71%)、发热(71.43%)、口腔溃疡(57.14%)、乏力(57.14%)、腹泻(42.86%)、恶心(42.86%)、皮疹/皮炎(42.86%);常见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血糖升高(71.43%)、甘油三酯升高(57.14%)、贫血(57.14%)、碱性磷酸酶升高(42.86%)、血钙下降(42.86%)。3级不良反应包括非感染性肺炎1例(28.57%),贫血1例(28.57%),血糖升高1例(28.57%),GGT升高1例(28.57%)。4级不良反应为重度贫血1例(28.57%)。③有效性结果:根据RECIST标准,最佳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6例(85.71%),疾病进展(PD)1例(14.29%),无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病例。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总缓解率(ORR)为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95%CI:4.4~7.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不能评价。结论Everolimus治疗不能耐受VEGF靶向治疗或VEGF靶向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进展的中国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大多数患者可以从治疗中获益。药物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可耐受,通过剂量调整和对症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不良反应。背景腹膜后纤维化(RPF)又称Ormond’s病,是以腹膜后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伴纤维组织增生为特点的罕见疾病,病变常累及血管、神经、胃肠道和输尿管,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中以输尿管周围发生纤维化粘连,包绕压迫尿路引起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最为常见。以往对于腹膜后纤维化的外科治疗方式以开放手术为主。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特别是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为疾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而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已成为手术治疗的趋势。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接受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腹膜后纤维化患者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评价腹腔镜手术在腹膜后纤维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01年9月至2010年9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共23例。入选患者接受腹腔镜输尿管松解术或开放输尿管松解术。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LS)组和开放手术(OS)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相关资料: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②检验结果:术前肌酐(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GB);术后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③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围手术期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有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LS组与OS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围手术期资料中: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LS组[分别为59.50(18.00)ml、2.70±0.82d、8.70±1.42d、17.40±5.64d]均少于OS组[分别为100.00(24.00)ml、3.85±1.07d、11.62±3.18d、23.38±5.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准备时间:LS组长于OS组(29.25±11.43minvs.19.85±7.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下地活动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185.00(29.50)min vs.150.00(32.00)min;下地活动时间:3.40±1.35d vs.4.69±1.84d](P>0.05)。③两组均无输血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④LS组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⑤23例患者随访19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18个月,4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纤维化致对侧肾积水,1例给予经皮肾穿刺造瘘,3例行对侧输尿管松解术。所有患者无原位复发及再次梗阻出现。结论开放输尿管松解术一直是腹膜后纤维化外科治疗的“金标准”。通过将腹腔镜输尿管松解术和开放输尿管松解术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腹腔镜输尿管松解术在达到松解输尿管、缓解梗阻、保护肾功能的同时,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无并发症发生,无术后再次梗阻出现。但也存在术前准备时间长的缺点。另外,腹腔镜输尿管松解术在手术时间方面与开放输尿管松解术相比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本病发病率低,病例数量少,手术医生经验积累慢,对术者腹腔镜技术要求高以及腹腔镜手术学习曲线相对较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