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达标排放的炼油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对节约新鲜水源,缓解水资源缺乏和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循环冷却水中生物粘泥大量繁殖的问题,本论文考察了循环水水质对生物粘泥异养菌数、种群结构以及优势菌种的影响,确定了水质与杀菌剂投加时间以及投加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油品泄漏对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生物粘泥特性以及杀菌剂应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循环水质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粘泥所含异养菌数、种群结构、优势菌种均存在差异,因此应选择不同类型的杀菌剂有针对性的控制生物粘泥的生长;(2)随着循环水营养浓度的增大,稳定性二氧化氯对生物粘泥的最佳灭活浓度逐渐增大,对粘泥的最佳剥落浓度也呈现增大趋势;(3)异噻唑啉酮对生物粘泥的灭活效果受循环水水质条件影响不大,对粘泥的剥落效果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小;(4)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水质条件下生物粘泥空间结构、密度、厚度以及孔隙率的不同,发现当CODCr质量浓度为50mg·L-1时,生物粘泥的孔隙率较大,结构松散;当CODCr质量浓度为150mg·L-1时,生物粘泥结构致密,呈片状。这些微观结构特征对于解释循环水水质条件与杀菌剂杀菌效果的相关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5)模拟油品泄漏3天,随着油品泄漏浓度的增大,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生物粘泥脱氢酶活性均降低。说明粘泥脱氢酶活性与水中溶解性石油类含量成反相关性,溶解性石油类含量越大,粘泥活性越低。同时,生物粘泥的湿重、干重、可挥发性生物量、机械强度均与水中溶解性石油类浓度成反相关性;(6)油品对循环水中生物粘泥存在毒害作用,与杀菌剂共同作用杀灭生物粘泥。然而,杀菌剂的剥落效果不受油品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