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并长期为学术界所担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便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从2007年开始有成功发行的案例,并在近几年发行数量稳步增长,至今已有12只发行并进入流通环节。至少在表面上看,集合债券具有很大的优势:发债企业统一担保、捆绑发债,可以共担风险、降低发债成本。然而,天下是否真的有免费的午餐?当地方政府不再出钱出力,集合债券是否仍然物美价廉?大连、成都等地的集合债,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仍是耗时甚久才成功发行;若是由企业自行筹办,又需要承担怎样的成本?本文回顾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了集合债券担保模式的变迁,看得出从政策性银行担保——国企担保——担保公司担保,集合债券在试图减少对政府信用的依赖。然而,总体来说集合债券依然需要政府高度参与,并且依赖政府所提供的担保增信。此外,观察已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所有债券的发行者中并未出现过符合定义的小型企业,发行者全都是资产雄厚的中型企业,这无形中也说明了发行集合债券并非表面上的那么“便宜”。之后本文对集合债券的成本进行了细分并逐项分析。直接成本部分,本文讨论了每项支出的必要性和支付方式,并参考以往集合债券的案例估计了大致水平。在汇总计算中,发现集合债券在直接成本方面,仅仅比同期银行贷款要低廉一点。间接成本部分,本文尽可能地估算了中小企业独立发行集合债券所需要额外支付的成本,并对不可量化的部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分析的结论指出,综合考虑了直接和间接成本后,集合债券尽管在直接成本方面略有优势,却有着可观的间接成本,直接阻碍了大多数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集资金,需要调整方案才能适用于市场化运作。为此,本文设计了两个方案,一种是在不依靠政府扶持的情况下,企业自主发行集合债券;成本测算显示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票面利息,但是不会被门槛所限。另一种扩大了政府主导下的集合债的覆盖范围,允许政府扶持更多的中小企业;该模式需要政府的直接介入,但是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并且有留有协商空间。通过改进现有的集合债模式,本文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集合式债券融资获得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