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癌痛模型小鼠的药理学特性目的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我们对癌痛的发生机制还了解甚少。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皮肤癌痛模型,并给予临床常用镇痛药,以确认该模型的实用性。方法1.建立癌痛模型及行为学测定:21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成3组:tumor组(左后肢移植20μl含2×105个B16BL6细胞,n=7)、sham组(左后肢仅注射20μl PBS(pH7.4),n=7)和control组(不做任何处理)。3组术前连续测量5天双侧后肢机械刺激和热刺激足反射潜伏期。移植肿瘤细胞后第3天开始测量,连续测至第20日。2.镇痛药疗效观察:分别给癌痛模型小鼠灌服双氯芬酸钠(10,30 mg/kg)及皮下注射吗啡(3,5 mg/kg),同时设溶剂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组在给药后的0.5h,1h,1.5h,2h,3h,4h用连续评分法测定小鼠机械疼痛得分;吗啡组在给药后的0.5h,1h,1.5h,2h用同样方法测定小鼠机械疼痛得分。结果1.在本实验中所有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左后足底均产生黑色肿瘤。癌症引起的机械痛觉过敏从移植肿瘤细胞后第6天开始显现;热痛觉过敏则是从移植肿瘤细胞后第8天开始显现,均持续至痛行为观测结束,即移植肿瘤细胞后第20天。2.镇痛药测定结果显示:双氯芬酸钠对癌痛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吗啡对癌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显示为剂量依赖性。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小鼠癌痛模型;双氯芬酸钠对癌痛无抑制作用,而吗啡对癌痛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癌痛药物的筛选。第二部分神经生长因子在癌痛模型小鼠中枢和外周表达变化目的观察癌痛模型小鼠中枢和外周NGF表达的变化情况,分析NGF与癌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建立癌痛模型,方法与第一部分同。在接种后18天分别取小鼠足底皮肤、L4-5段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组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NGFmRNA在癌痛模型小鼠足底皮肤、L4-5段DRG和脊髓背角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自身对侧及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P<0.05);NGF蛋白在小鼠癌痛模型足底皮肤、L4-5段DRG和脊髓背角中的表达与自身对侧及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NGF阳性物质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在小鼠癌痛模型接种侧的足底皮肤、L4-5段DRG和脊髓背角中表达增加,提示NGF与癌痛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