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毒蛇咬伤被认为是热带和亚热带农村地区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蛇毒通常含有神经毒性或导致出血效应的成分来帮助毒蛇捕食和防御。眼镜蛇科的毒液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如三指毒素(3FTxs)和磷脂酶A2(PLA2)等,阻碍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肌肉交接的信号传递,引起神经性肌肉麻痹,可以快速麻痹猎物;而蝰蛇科和游蛇科的毒液含有较少的神经毒素,毒液注入常引起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耗竭性凝血功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蛇咬伤被认为是热带和亚热带农村地区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之一,造成了大量的死亡和残疾。蛇毒通常含有神经毒性或导致出血效应的成分来帮助毒蛇捕食和防御。眼镜蛇科的毒液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如三指毒素(3FTxs)和磷脂酶A2(PLA2)等,阻碍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肌肉交接的信号传递,引起神经性肌肉麻痹,可以快速麻痹猎物;而蝰蛇科和游蛇科的毒液含有较少的神经毒素,毒液注入常引起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耗竭性凝血功能障碍(VICC)和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血液系统疾病。毒蛇咬伤引发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确切病因或致病毒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蛇C型凝集素类似蛋白(Snaclecs)是蝰蛇毒液中主要的非酶活性成分之一,一般是由α和β亚基组成异源二聚体,进一步寡聚形成蛋白质多聚体结构,并在进化过程中与多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如哺乳动物血小板上的GPIb、GPVI糖蛋白和整合素受体结合。mucetin(TMVA)和stejnulxin是烙铁头和竹叶青蛇毒中典型的Snaclecs成分,分别具有通过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b和GPVI而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mucetin和stejnulxin是否在蝰蛇咬伤引起的VICC、TMA中发挥作用,对蝰蛇的捕食和防御是否存在帮助,至今仍未被阐明。本文发现烙铁头和竹叶青粗毒造成的猎物麻痹效果与中华眼镜蛇相当。2 μg/mL mucetin或stejnulxin可以诱导哺乳动物血小板和鸟类凝血细胞聚集,腹腔注射400μg/kg mucetin或stejnulxin可以引发小鼠或雏鸡急性脑缺血,进而损害动物的运动和探索能力;2 μg/mL去除mucetin或stejnulxin的粗毒不能诱导哺乳动物血小板和鸟类凝血细胞聚集,腹腔注射400 μg/kg去除mucetin或stejnulxin的粗毒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症状较轻,显著性减弱了对运动能力的损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ucetin和stejnulxin可以通过诱导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块收缩,引发肺、肝、肾多器官出现微循环血栓块的器官损伤和异常出血等TMA症状;伴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迅速减少、血浆凝固时间延长等VICC症状。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多次尾静脉注射3.75、7.5或15 μg/kg mucetin和stejnulxin会引起浓度依赖且持续性的血小板减少,导致血小板相关IgG(PAIgG)介导的小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naclecs可能在某些蝰蛇的捕食和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能是这些蝰蛇咬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和TMA症状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蝰蛇毒液快速麻痹猎物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首次揭示了 Snaclecs是某些蝰蛇咬伤导致TMA等相关症状的致病因子,为毒蛇咬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其他文献
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唯一的天然宿主是家猪和野猪。不同CSFV毒株的毒力各不相同,但都会给养猪业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寻找新的行之有效的抗病毒策略为当务之急。研究表明胆固醇和脂肪酸的稳态对于病毒的复制至关重要,而病毒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脂质代谢创造有利繁殖的环境,所以对胆固醇和脂肪酸的研究可以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病原菌、病毒、化学物质、环境因素等都可引起畜禽动物的肠道炎症,严重威胁畜禽的健康,给畜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动物肠炎的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引起腹痛、腹泻、血便等。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而近年来益生菌被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补充益生菌能够有效缓解肠道炎症,其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上皮紧密连接、改变肠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事关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进入城市化时代,但城镇化的发展也导致大量的建设占用,尤其是对耕地的占用;同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的开展也使得部分耕地转化为其他类型生态用地,进一步压缩了耕地数量。中央多次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协调好
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即培育大穗型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中大穗型品种已被大面积推广种植,但由于弱势粒灌浆停滞期长、充实差、结实率低,导致其没有达到产量潜力。光合同化物是水稻灌浆物质的主要来源,其源端供应与库端代谢与弱势粒灌浆密切相关。生长素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生长调节物质,其介导的顶端优势可通过影响强弱势粒同化物分配调控弱势粒灌浆。本试验选用两个库容一致但强弱势粒灌浆差异较大的大穗型
菊花(Chrysanthemum morflorium)原产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世界鲜切花消费中仅次于月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菊花颜色绮丽,类型丰富,花型多样,植株形态多变,但关于菊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较少。SBP-box家族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了植株形态建成、花期、果实发育
近年来,罗非鱼逐渐成为国内养殖规模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但不同品系或不同家系间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影响罗非鱼的养殖时间、产量及出产规格,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罗非鱼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分子辅育技术加强罗非鱼优良性状个体的选育对罗非鱼的行业发展存在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个品系的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主要摄食相关基因ghrelin、NPY、prepro-orexin和主要生长相关基因G
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已报道种类约200种,其中,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有引起水稻干尖线虫病的贝西滑刃线虫A.besseyi,为害草莓芽和叶的草莓芽叶线虫A.ritzemabosi,以及为害菊花叶片的菊花滑刃线虫A.fragariae等。本文对宁波口岸进境的荷兰东方百合以及日本植物材料上分离到的5种滑刃线虫群体进行了形态鉴定以及基于rDNA 18S、28S D2-D3区和mtCOI基因的
植物养分重吸收是指植物从衰老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供其他组织生长发育的养分保存模式,它对植物生长、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除了叶片养分重吸收外,植物还可以将更多的生物量和养分分配到根系以加强对养分的获取。氮沉降和降水改变等全球变化因子可能导致植物养分重吸收和地上地下营养分配模式的变化。持续的全球变化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土壤氮有效性和干旱事件发生频率的升高。然而,全球变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植物养分重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Acari:Tetranychidae))是温室作物上多种杂食性和植食性害虫之一,一直困扰着种植者。由于它生长速度快并对多种杀螨剂的适应性强,二斑叶螨已成为多种作物上的经济害虫,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氟雷拉纳和溴虫氟苯双酰胺均为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优良活性的新型杀虫剂,前人研究表明,这两种药剂对哺乳动物寄生虫,如虱子、跳蚤、蜱等具有良好的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会造成猪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D),被认为是全世界家养猪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建立理想的异种动物和本动物模型可以更好地研究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检验疫苗保护效力。已有多篇文献表明,在接种PCV2的Balb/c小鼠中可以发现病毒复制、血清转化和微观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