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趋”结构使用的条件与限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出现在动词之后,跟“了”的位置可以互换,形成“动词+了+趋向动词”(如“走了过来”)跟“动词+趋向动词+了”(如“走过来了”)两种结构。“动+了+趋”与“动+趋+了”这两种结构的表达功能异同有哪些,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分布差异如何,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问题。前辈学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且已取得大量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成果。但对留学生来说,在这两种结构的学习和使用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感觉不到这两种结构有何区别,常常认为可以随意互换。而且,当问到以汉语为母语者的时候他们的语感也偏差很大,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理由。但实际上“动+了+趋”与“动+趋+了”常常不能互换,或者互换以后句子的意义会发生变化。由于这两个结构的差别很微妙,以汉语为母语者也不容易区分这两种结构,因此本文尝试考察影响这两种结构使用的因素,并且在以往的研究和语料的基础上试图描写“动+了+趋”结构在使用上有什么条件、限制。本论文通过考察大规模语料,发现了这两种形式在实际分布上的一些特点,包括:(1)“动+了+趋”多用于书面语,少用于口语,“动+趋+了”无此限制。(2)“动+了+趋”倾向于出现在句中,而“动+趋+了”倾向于用在句尾。(3)“动+了+趋”能出现的语法位置限制较多,而“动+趋+了”的语法位置更自由。对于这些对比特点,都给出了实际语料中的频次统计数据来加以佐证。最后,本文还对两种语序的意义差异作了分析,认为“动+了+趋”突显过程,“动+趋+了”突显结果,并从认知上的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来解释这种差异。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汉英形容词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测试问卷的调查方法来考察欧美学习者在汉语形容词共性问题上的习得情况。第一章绪论主要综述了有关汉英形容词以及形容词习
小檗碱为季胺型异喹啉类生物碱,存在于三颗针、黄连、黄柏等中药的基原植物及其他多种植物中。小檗碱具有抗菌、降血糖、降血脂、抗炎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其衍生物的活性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细腻的文学笔触再现了中美文化的隔阂与冲突。从跨文化理论角度看,作品表现了四对母女之间处于两种文化交际之下的无奈与失落,通过
在汉语国际教学推广中,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技能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对外汉语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课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东流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郊区(现称尖草坪区)西南部,东临汾河,西连西山,北接阳曲县,南邻迎泽区。大东流村目前总占地面积0.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628户,共有常住居民2069
文章基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理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结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职权范围,阐述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发展历程、内涵分析、组成结构,
针对电动车铅酸蓄电池SOC预测精度低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预测技术的蓄电池SOC预测模型,该模型利用电动势和内阻结合预测蓄电池SOC。建立了蓄电池电动势、内阻和SOC的隶
城市是构成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个微量元素,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这一特殊形体应运而生,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使人类社
猪丹毒主要是由丹毒杆菌属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主要危害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与剖检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
空气、阳光、水和语言,正是依靠这些因素使得人类繁衍生息,并且还将继续发展。真正的语言仅属于人类所有。古希腊人把人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把野蛮人则叫做"barbarian"(